惊蛰的历史由来


惊蛰的历史由来

“惊蛰”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 。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相传是汉朝时期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 。日本与中国一样,在历代的具注历中使用“惊蛰” 。此后,日本也采用了大衍历与宣明历,因此,“启蛰”的名称便在日本保留了下来 。
关于惊蛰吃梨的起源
关于惊蛰吃梨的起源,传说是这样的 。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他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定居下来 。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 。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 。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 。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几个节气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在这个时节会响起春雷,在土里冬眠的昆虫会被惊醒,开始活动,所以被称为启蛰,后来为了避讳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刘启的名字,被改为了惊蛰 。
惊蛰还有什么雅称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 。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 。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 。
【惊蛰的历史由来】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 。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 。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 。从中国各地自然物候、气候进程看,“惊蛰始雷”仅与中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