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阳性重症患者达峰12.8万人 新冠长期阳性患者


焦雅辉
通过监测数据显示,发热门诊达峰2周后,在院的新冠阳性重症患者数量也达到峰值,之后呈现缓慢下降趋势 。目前在院的重症患者的数量仍然处于高位 。2023年1月5日,在院新冠阳性重症患者数量达峰12.8万人,之后连续波动下降,到1月12日在院的阳性重症患者人数回落到10.5万人,重症床位使用率是75.3%,重症床位能够满足救治的需要 。
1月12日上午,浙江省卫健委主任王仁元在省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后表示 , 目前 , 浙江发热门诊就诊人次明显回落,120急救和急诊目前也正处在逐步下降阶段,全省整体疫情已渡过感染高峰期,预计在1月底将降至较低的流行水平 。但住院和重症、危重症目前仍处于高峰平台期 , 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90%左右 。他说:“全省医疗资源总体处于平衡状态,能基本满足当前疫情防控的医疗救治需求,但仍处于最关键的阶段,重症危重症的救治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
1月8日晚,《中国新闻周刊》采访人员专访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蔡洪流 。他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专家,曾参与2021年河北石家庄、2022年吉林长春、上海、海南三亚等地的抗疫 。近三周以来,作为综合ICU主任,蔡洪流的工作强度一直在持续加大 。就在采访的周日,他的一天被排的满满当当 , 白天讨论病例,晚上进行第十版诊疗方案培训 。直到晚上十点半,他才结束了一天的工作 , 和采访人员谈起了浙江在重症高峰到来前的准备、ICU改造为何需要时间、如何在短期内培训出一支可以上战场的重症队伍、新冠救治有何重大误区 。他坦率地说:“‘二十条’措施推出后,我推测中国感染人数的上升可能会花三个月走完别的国家三年的路,实际上我们花了不到20天 。” 以下是蔡洪流的讲述:
浙江从2022年12月中旬开始逐渐进入重症高峰,目前还处于平台期 , 未见明显拐点 。我所在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最大的压力是在感染人数开始激增的早期,大批医护倒下和感染高峰部分重叠到一起 。当时人员非常紧张,我们一个院区的医生甚至在单位旁边租了一套房子,当作集体宿舍 。阳了的医护住在那里,工作七八小时之后实在撑不住了就去躺三四个小时 , 然后再回院继续战斗 。
近三周以来 , 我们重症医护的工作强度一直在持续加大,收治的重症患者中 , 高龄、感染新冠后原有基础加重的病人占比在不断增加,住院周期也在拉长 。同时 , 我们负责的ICU床位成倍增长,比如我所在的重症医学科原本有184张床位,后来又开了四个新的病区 , 增加了100多张床位 。而整个医院之前的ICU床位一共是250多张,现在准备好的ICU床位增加到了近600张 。
国家卫健委从去年12月初就不断强调,三级医院综合ICU要达到医院床位总数的4%,各专科ICU也按照床位总数4%的比例改造可转换床位 , 也就是保证综合ICU和可转换ICU总共能达到医院床位总数的8%,改造必须在去年12月底之前完成 。而按以前要求 , 二级以上医院 ICU床位数占比为2%~8%,也就是说,8%已经是天花板了 。
平时,ICU床位的改造一般至少需要几个月 , 现在只有不到一个月时间 。
为什么改造ICU需要时间?因为这不是加一张床这么简单,比如说呼吸机,不是把它搬过来就行,它的后面紧连着气体设备带,改造ICU对病房内氧气、空气、负压吸引接口、电源插座等也都有很严格的要求,我们要求是一张床一个空气开关 。ICU里都是生命监测、支持设备,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在一瞬间危及生命 , 所以改造ICU必须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追求速度 。
浙江省卫健委近期组织重症医疗、护理专家对全省11个地级市22家医疗单位进行重症病例救治巡诊 。我在刚结束的巡诊中发现 , 因为各医院都在争分夺秒改造ICU,当前重症医疗设备的供应较紧张,部分县级医院呼吸机、高流量氧疗设备、CRRT机器(血滤机)等处于紧平衡状态 。
硬件上的改造、设备的购置还不是最大的挑战,最难的是ICU医护没办法短期内增加 。培养一个合格的ICU医生至少要专门培训三年以上,因为ICU收治的都是病情重、变化快的患者,因此要依赖很多监测和治疗设备,比如监护仪、呼吸机、CRRT机器、ECMO(体外膜肺氧合机)等,因此我们业内将重症医护形容为“特种兵”,每天既要面对数量很多的病情危重复杂的重症患者,还要会使用各种“武器”,对能力的要求很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