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对传统医学的需求不断提高“治未病”工程主阵地

2013年 , 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传统医药战略目标指出:未来10年要挖掘传统与补充医学在卫生保健方面的潜力 , 建立覆盖全民、以人为本的医疗保障体系;并且通过整合卫生系统中传统与补充医学产品的研究、实践以及对从业者的管理 , 促进安全、有效并规范地使用传统与补充医学 。该战略目标的具体方向要求 , 要通过管理加强保障安全与合理应用 , 以及整合促进健康全覆盖 , 把传统和补充医学整合到健康服务的大体系中 , 中医药对健康服务方面的贡献也需要进一步挖掘 。  2014年 , 世界卫生组织大会通过关于传统与补充医学的决议 , 敦促成员国调整、采纳、执行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战略 , 并将其作为国家传统与补充医学项目和计划的基础;要求世界卫生组织帮助成员国制定以知识为基础的国家政策标准与监管措施 , 并加强相应的能力建设 , 要为成员国提供政策指导 , 并在传统与补充医学的安全质量保障方面提供技术支持 。在实现覆盖全民、以人为本的医疗保障体系的目标导向下 , 传统与补充医学将大有可为:   从覆盖的角度来说 , 能够有更广的覆盖面 , 今年又通过了关于整合以人为本的健康服务的决议 。这也是在进一步强调传统与补充医学的重要性 , 是希望各个成员国能够采取全盘考虑的方式 , 基于本国国情和政策 , 整合传统与补充医学和现代卫生体系 。  在健康促进当中 , 传统与补充医学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首先可以进行疾病预防、健康养生亚临床状态干预 , 另外 , 也可以参与康复和姑息治疗在内的初级卫生保健 。要加强传统与补充医学从业者的能力建设和干预方法的创新 , 当然还要对消费者和普通老百姓赋权 , 赋予公众自我保健的权利 , 让他们有更多的健康选择 。  在政策方面 , 成员国要让他们的国家政策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战略保持一致 。另外 , 良好的整合服务模式应该得到推广和发扬 , 包括太极、瑜伽等健康干预手段 。  在培训方面 , 要加强培训分管传统与补充医学的官员 , 同时也要对普通老百姓提供传统与补充医学方面的教育 , 让他们在充分了解的前提下 , 自主地做出健康的选择 。    上海长宁区把打造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作为“治未病”健康工程的重点所在 。按照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理念 , 将辖区内的公共卫生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 形成“1+2+10+40+X”的服务体系 。“1”是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常设专业管理机构 , 负责区域内“治未病”工作的综合协调和业务管理 , 强化政府管理职能 。“2”是依托区属二三级中医医疗机构建设2个“治未病”中心 , 为基层提供技术支撑 。“10”和“40”就是扶持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基础网底 , 建设“治未病”分中心和服务站 。同时 , 鼓励X家社会养生保健机构共同参与 。  重心下移、资源下沉 , 上海长宁区以社区为“治未病”健康工程的主阵地 , 实现“两个拓展”:从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服务场所 , 逐步拓展至居住社区、楼宇、学校、养老机构等;从疾病人群拓展至亚健康人群、健康人群 , 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 。  一是加强载体建设 , 对10个“治未病”分中心开展中医“防治一体化”门诊改扩建 , 门诊面积扩增1.68倍;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中医“防治一体化”达标建设 , 为周边社区居民、商务楼宇内职业人群提供中医防治一体服务 。二是扩展服务对象 , 把65岁以上老年人、0-36个月儿童、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孕产妇、亚健康人群等六类重点人群 , 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服务范围 。三是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 , 将“治未病”人才建设纳入区域卫生人才发展规划 , 通过开展学科建设、扶持科研项目 , 支持社区开展“治未病”相关研究与应用 , 提高人才专业技术能力 。  上海长宁区坚持将社区中医预防保健工作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家庭医生制度建设紧密结合 , 在服务上整合 , 对社区中医医师、临床医师、公卫医师、护士以及社区志愿者开展分层、分类培训与指导 , 逐步搭建了“区中心-社区-服务站(服务团队)-全科家庭医生-社区居民志愿者”金字塔式的服务团队 , 引导居民接受中西医相结合的健康管理服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