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两市撤街设镇背后:收缩型城市开始瘦身强体

黑龙江伊春、齐齐哈尔等地推动“撤街设镇”
同处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也在去年开展了“撤街设镇”,将富强街道撤销设立华安镇 。
将街道改为乡镇 , 这一看似“逆城镇化”的举措 , 背后有哪些原因?

东北两市撤街设镇背后:收缩型城市开始瘦身强体

文章插图
2022年7月25日,工人在哈伊高铁铁伊段先行工程跨S207省道2号特大桥施工现场进行作业(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图
撤街设镇背后:外围城区人口密度降低
【东北两市撤街设镇背后:收缩型城市开始瘦身强体】乡镇和街道都是平级单位 。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将一些人口集聚、临近城区的乡镇改为街道,有利于提升当地的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对被调整的乡镇来说,改为街道后,意味着当地纳入到城市规划和发展的范围,城市的交通、科教文卫、公共服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资源也延伸、覆盖到当地 。
对于城市来说 , 将部分乡镇改为街道,城市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 可以进一步整合资源,布局更多的产业,集聚更多的人口,进一步增强带动和辐射周边发展的能力 。
但乡镇要改为街道,也不是随便能改的,而是有一定的标准 。根据2021年公布的《黑龙江省设立街道标准》,人口指标方面:1.建成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万人以上的不设区的市或市辖区,拟设街道区域常住人口不低于5万人,城镇人口不低于3万人;2.建成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0.5—1万人的不设区的市或市辖区 , 拟设街道区域常住人口不低于3万人 , 城镇人口不低于1.8万人;3.建成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0.5万人以下的不设区的市或市辖区,拟设街道区域常住人口不低于1.5万人,城镇人口不低于0.9万人 。
在经济指标方面 , 拟设街道区域前两年全口径财政收入或人均可支配收入位于所在不设区的市或市辖区下辖乡(镇)的前30% , 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位于所在不设区的市或市辖区下辖乡(镇)的前30% 。
整体来说 , 将乡镇改为街道 , 体现的是城镇化率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人口的不断集聚和城市的扩张 。但城市并不是总是在扩张 。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一些收缩型的城市 。当一些城市产业发展停滞、人口外流、城市面临收缩时,外围街道的人口密度不断下降,经济指标欠佳,逐渐达不到街道的设立标准 。
伊春下辖4个市辖区、5县和1个县级市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伊春全市人口为878881人,全市10个县(市)区的人口,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48126相比 , 减少269245人 , 下降23.45%,年平均增长率为-2.64% 。
东北两市撤街设镇背后:收缩型城市开始瘦身强体

文章插图
伊春下辖4个市辖区、5县和1个县级市
齐齐哈尔2020年全市人口为4067489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5367003人相比,减少1299514人,下降24.21% , 年平均增长率为-2.73% 。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对第一财经分析,东北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比较早 , 在计划经济时期,东北地区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大的城市就比较多,很多地级市的城区人口规模都比较大 。但近年来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城区人口规模变化不大,有的城市甚至处于萎缩状态 。当前 , 东北的人口流动主要直接流向东北的几个副省级城市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很少流向地级市城区 。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65% , 进入到二次城镇化阶段,相比一次城镇化过程中人口由乡到城的流动,二次城镇化是城市之间的流动 。在2022年全国人口减少85万的情况下,未来城市之间的分化也会更加明显 。
另一方面,从城市空间形态和结构来说 , 东北这些地级市的市辖区中,不少外围市辖区主要是依赖于资源开采而发展的,这些外围市辖区 , 本身人口的总量就不大 , 人口密度也不高 。在资源逐渐枯竭后 , 市辖区的人口密度进一步降低,逐渐不符合街道的设立标准,这种情况下,街道改为乡镇,也符合城市本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
收缩型城市瘦身强体
实际上 , 在此次部分街道调整前 , 伊春市曾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市辖区调整 。伊春市曾一度辖15个区、1个县 , 代管1个市 。2019年7月13日,伊春市召开动员大会,宣读《国务院关于同意黑龙江省调整伊春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撤销了15个市辖区,新设立了汤旺县、丰林县、南岔县、大箐山县和伊美区、乌翠区、友好区、金林区8个县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