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改革六大焦点:为何要减少个人账户划入?短期“吃亏”能否换来长远实惠?( 二 )


蔡江南告诉澎湃新闻采访人员,一直以来,政府及专家都在考虑如何把个人账户当中的钱调动起来,参与风险分担 。比如,有地方是允许居民使用个人账户支付惠民保,允许家庭成员共享账户结余等 。“这次影响较大是有的城市方案有些激进,比如,有的城市直接取消了灵活就业人员的个人账户 。”
职工个人账户记入减少引起了部分参保人不满,对此,王超群解释道,参保人感觉到划入个人账户的金额减少了,有不满,这是正常现象,但是要看到,虽然划入个人账户的钱少了 , 个人看门诊、药店购药可以报销的却更多了 。就算是目前身体好不怎么看?。?年龄越大,总还是要看病买药的,所以,国家说要算大账、算长远账 。
“国家医保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老年人在医疗机构的人均花费是8000元,这还没有算老年人药店买药的花费,所以,靠个人账户积累的钱去解决老年人的医疗费用问题 , 是不现实的,也不可能的 。”王超群说 。
对于如何在医保改革中,平衡个人权益和可持续之间的关系,蔡江南告诉澎湃新闻采访人员,这是历史遗留问题,大部分发达国家没有共享账户和个人账户设计,我国学习新加坡经验,过早地设立了个人账户,一是不具备参与保险的风险共担功能,二是个人账户结余的体量较大,且医保的资金盘子很分散 。
“个人账户在未来肯定要取消 , 在这个过程中还是要通过逐步改良过渡的方式,比如扩大使用途径、注入资金缩小等 , 只是即便要减少个人账户的注资,也可以考虑分阶段实施,逐步减少 , 而不是一次性就减一半 。在逐步的改革中,把利益方的冲突缩到最小范围 。我相信接下来各地的改革方式会更小心、细致 。”蔡江南说 。
也有专家对上述观点表示认同,个人账户注入资金逐步减少也能达到效果 。
焦点三:短期“吃亏”能否换来长远实惠?
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计入减少 , 吃亏了吗?
邓之东向澎湃新闻采访人员表示 , 改革后,短期看个人账户划入金额会减少,长期看大家并不吃亏 。“医改增加了和提高了此前没有的门诊待遇,个人缴费额度不变、个人账户的历史积累也不变且仍归个人使用,同时支付范围进一步扩大,家庭成员之间共济使用 , 惠及更广范围 。”
广东、黑龙江、湖北、四川等地医保局也在近日的回应中指出,长远来看,所有参保职工增加普通门诊待遇 , 部分医保局还出示具体数据和病例进行解释说明 。
广东省医疗保障局给出的案例显示,以广州市为例,新政实施之后的12月份,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共惠及2.7万参保人,人均报销金额从原来的150元增加到380元,报销比例增加153% 。
具体到个人案例,2022年12月6日,陈先生因牙痛、牙龈出血到区口腔医院治疗,当次就医做了检查和牙体修复术等治疗 , 医保报销了2101.78元 。如按旧政策,当次报销就300元,按新政策出台后,多报销了1801.78元 。
值得关注的是,并非所有人都能在第一时间明确感受到医保改革后的利好 , 因为人们权益的置换并非同期实现 , 对部分人来说有滞后感 。
“个人账户计发减少是眼下实实在在看得见的,置换成门诊统筹后,如果你现在不看病,不去门诊统筹报销,就不会有真切的获得感,也就是说人们对利好的感知有时间差 。一年之后甚至半年之后,人们对于将个人账户切换成门诊统筹的认识会完全不一样 。”王宗凡说,制度的切换需要时间,当人们的观念转变,有了保险的观念,有了风险共担的意识,个账进一步改革就会水到渠成 。
焦点四:这场改革谁受益?
在这场改革中,谁更受益呢?王超群向澎湃新闻采访人员坦言:“大量的数据表明,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是普通人的3至6倍 。门诊共济保障改革的主要受益人是老年人,不过,随着许多慢性病的低龄化,许多年轻职工也将早早从改革中受益 。”
国家医保局公布数据显示,2021年 , 全国参保职工在医疗机构中发生的费用中,在职职工平均花费2097元,退休职工花费8002元 , 后者是前者的3.82倍 。在职职工住院率为9.90% , 退休职工率为39.50% , 后者是前者的3.99倍 。
事实上,在《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印发时,国家医保局就在政策吹风会上提及 , 老年人是最多考虑的群体,门诊保障机制改革也是从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出发,以老年人作为最突出的人群做的制度考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