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茶与健康:掌握饮茶安全法则


三 茶与健康:掌握饮茶安全法则

文章插图
【三 茶与健康:掌握饮茶安全法则】接作者上文《茶与健康:掌握饮茶安全法则》 。在茶疗的文献中,被引用较多的是张仲景的“茶治脓血甚效”,这纯粹是后人的穿凿附会,子虚乌有 。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书里,我始终查不到对茶的任何记载 。茶治热毒下痢的方子,出自唐代著名妇产科专家昝殷的《食医心境》,其中记载:“以好茶一斤,炙捣末,浓煎一、二盏服 。久患痢者,亦宜服之 。”这段记载的出处,也并非是很多人认为的孟诜的《食疗本草》 。对于痢疾,中医认为是内伤饮食不洁、外感湿热疫毒所致 。因此,茶的苦寒燥湿、泻火、解毒、杀菌等综合作用,对于痢疾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昝殷的这个处方,为后世的姜茶配合治疗痢疾,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
从东汉一直到公元659年的盛唐,苏敬主持编纂的官修《唐本草》,丰富并增加了茶叶的药效,他们并没有机械地把《神农本草经》的“苦菜”和茶叶混为一谈,而是很严谨地把茶叶列为木部上品,把“苦菜”列为菜部的卷下,由此可知,《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苦菜”并非是指茶叶 。这也是除陆羽之外的更有力的证据之一 。
《唐本草》是中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药典,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也是中古时期中国中医药学发展的里程碑 。据《唐本草》记载:“茗,苦荼 。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主下气,消宿食 。下气消食,作饮,加茱萸、葱、姜良 。”《唐本草》对饮茶的建议是:“作饮,加茱萸、葱、姜良 。”这为唐代煮茶、煎茶时,添加辛温的调料以平衡茶的苦寒,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 。之后,唐代孟诜的《食疗本草》写道:“茗叶利大肠,去热解痰,煮取汁,用煮粥良 。又茶主下气,除好睡,消宿食,当日成者良 。”孟诜对茶的认识,与《唐本草》比较,增加了清热利大肠、治疗便秘以及兴奋提神的功效 。孟诜记载的制茶“当日成者良”,一直影响到近代 。这也是古人不接受红汤茶的根本所在 。
公元739年,大医学家陈藏器,在《新修本草》与《食疗本草》的基础上,对茶的认知又增加了重要的观点 。他在《本草拾遗》写道:“茗、苦茶:寒,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食之宜热,冷即聚痰 。茶是茗嫩叶,捣成饼,并得火良 。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不睡 。”陈藏器首次提出了茶“去人脂”的减肥功效 。尤其是他的饮茶宜热的观点,值得借鉴,令人深思 。饮茶宜热,当然也不能过热 。我们知道,茶汤刚刚倾出的温度,一般为85℃左右 。人体的食道粘膜比较脆弱,对温度不太敏感,其最高耐受温度为50℃~60℃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认为:常饮65℃以上饮品,反复烫伤食道粘膜,可能会引发食道癌 。因此,健康合理的饮茶温度,最好不要超过60℃为宜 。
饮茶宜热无灼灼,同样也需寒无沧沧,这是非常重要的中医食忌理论 。以茶汤之热来平衡茶的寒性,畅发茶香,去性存用,方能得茶之妙 。如果常饮冷茶,会使湿气在体内积聚,容易造成痰湿体质 。李时珍曾高度评价陈藏器:“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 。”陈藏器,这位八世纪最伟大的药物学家,其对健康饮茶方式的忠告,在今天听来,仍是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 。
关于“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这一对茶的重要论断,诸多传说都认为是语出陈藏器,我详细查阅过他的《本草拾遗》,遗憾的是,在原著中没有找到该段论述 。查阅不到,也是事出有因的 。因为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原著曾有十卷,早已不知佚于何时 。而我们今天读到的《本草拾遗》,是近代才从《医心方》《开宝本草》《嘉祐本草》《证类本草》等古籍中搜理出来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