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茶与健康:掌握饮茶安全法则


十 茶与健康:掌握饮茶安全法则

文章插图
唐代吕温的《三月三日茶宴序》写道:“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 。微觉清思,虽五云仙浆,无复加也 。”吕温是贞元十四年的进士,从时间顺序上看,吕温写此文时,陆羽的《茶经》已经问世 。
【十 茶与健康:掌握饮茶安全法则】唐代歌咏茶宴的诗文很多,但能够细致描述茶的汤色的并不多见 。吕温在序文中以茶代酒的“殷凝琥珀之色”,无疑是因蒸青、炙烤、煎煮等因素造成的茶汤氧化现象 。但是,更多的色素,可能来源于添加的茱萸、橘皮等辛温辅料煮出的色泽 。
吕温,世称吕衡州,出身于书香望族、官宦世家,非一般的才俊大儒,少年时已“誉动朝端,声驰毂下” 。他是唐代中后期天才的进步政治家、文学家,与刘禹锡、柳宗元颇为交好 。柳宗元在哭吕温中年遽殒时,曾有“生平意最亲”的哀伤 。
从以吕温为代表的社会名流的饮茶方式,可以窥见,在《茶经》问世伊始,陆羽推崇的煎茶清饮方式,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普及和受人追捧,至多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
陆羽推崇的茶的清饮方式,也并非是他本人的原创 。北宋苏轼《试院煎茶》诗有:“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其弟苏辙《和子瞻煎茶》诗有:“煎茶旧法出西蜀,水声火候犹能谙 。”苏轼兄弟本是西蜀人,对家乡煎茶的发展历程,自然比较熟悉 。昔时李生,是指唐代的李约,他与陆羽切磋诧异、相较水品,且都一生未婚 。温庭筠《采茶录》记载:“李约,汧公子也 。一生不近粉黛,性辨茶 。尝曰:茶须缓火炙,活火煎 。活火,谓炭之有焰者 。当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 。”李约有山林之致,坐间悉雅士,识度清旷,弹琴煮茗,首倡活火煎茶,可见李生对煎茶技艺追求的精益求精 。今日潞公,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彦博,出将入相五十余载 。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后的第一封信,就是写给文潞公的 。苏轼的《和潞公超然台次韵》诗:有对自己人生“身微空志大,交浅屡言深”的深刻反省 。文彦博在细品四川蒙顶茶后,曾写下:“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醍醐 。”黄庭坚的《满庭芳·茶》,其中有:“纤纤捧,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 。”就是他与文潞公品茶后,有感而发写下的传世名句,读来别有一种繁华落尽见真淳的韵味 。
陆羽的《茶经》,在描述茶汤即将煎成的状态时,曾引用了西晋杜育《荈赋》的“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这基本可以证明,陆羽的煎茶手法与《荈赋》中煎茶方式的一致性 。《荈赋》又有:“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这说明杜育用的煎茶之水,舀取的是四川岷江的汩汩清流 。结合苏轼兄弟诗中对煎茶的探讨,基本可以证实,最早利用茶的巴蜀地区,才是中国煎茶法的发源地,且在时间上不应晚于西晋 。
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写道:“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 。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寝,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 。人自怀挟,到处煮饮 。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从封演记载的“到处煮饮”可以看出,在唐代中国北方的饮茶方式,还是以煮茶为主 。这就是苏辙诗中强调的“不学南方与北方”的“北方” 。
诗僧皎然是陆羽的老师,他的茶诗中有:“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这是唐诗中最早描述煎茶的诗句 。另有一首是《饮茶诮崔石使君》,诗云:“越人遗我剡溪茶,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在皎然的两首茶诗中,其中对煎茶的描述,与陆羽《茶经》的煎茶技法是高度类似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