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古诗妙在哪里,枫桥夜泊古诗妙在哪

《枫桥夜泊》这首古诗,妙就妙在“动静明暗声色中”,意念及“愁” 。
这就是唐朝张继于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后,在秋冬交接的苏州河客船上作的一首羁旅诗 。全诗如下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原文释义:
月亮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这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
姑苏城外那清静寂寞的寒山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上 。
关于这首古诗的解析,千人不一面,各有千秋特色 。岂不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么?是的,看看我的逐句分析 。
一、月落乌啼霜满天
01:“月落乌啼”在什么时候?
确切答案:卯时,5点~7点前 。这时候,月亮西坠,乌鸦开始鸣叫 。
02:“霜满天”是真的么?
这里的“霜”,是指天空中的冰晶 。古时候,人们对自然现象认识浅,不知霜是空中水汽在地面上或附着物上直接结的冰晶,而以为是天上降的 。所以,有了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 。故此,张继用“霜满天”就顺理成章了 。
总体来说,“月落乌啼霜满天”,该是张继经过一天一夜,为避“安史之乱”,坐船在天将破晓之时到了苏州河枫桥下,看到了月亮西去,乌鸦始叫和满天因寒冷形成的未彻底散去的冰雾 。
二、江枫渔火对愁眠
这句话,并不是“江枫渔火”相“愁眠”,而是有一个第三者 。还记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么?所以,渔火点亮着,张继因逃难远程而来,在这渔家欲出行之时人困眼乏、昏昏沉睡,就如同这江边的江枫在渔火的照射下影去 。
不难发现“江枫渔火对愁眠”,采用拟人手法,把江枫和张继在渔火的亮光中相对昏睡景象刻画的很精致,但张继与枫树不同,他有忧家国之愁思而睡不着 。
三、姑苏城外寒山寺
这一句,写的是张继因无法安然入睡,迷了一会后,去了“姑苏城外寒山寺”看看 。虽心里有“愁”,但也不至于“借酒消愁愁更愁” 。于是,在这江南相对安稳的地方,散散心是一种自我解脱吧!
这就是诗人张继的心态显露,与其愁也一天,倒不如游乐也是一天!
四、半夜钟声到客船
白天游玩了寒山寺,晚上好兴致,睡到了半夜,人还醒着,这时候,寒山寺三更的钟已然敲响,这客船的人都听到了么?
显然不是,只有张继听到了,他就利用这钟声表达了对家国的热爱程度,渐而因“安史之乱”导致的失眠状态 。
《枫桥夜泊》古诗,妙在语言上,动静、明暗、声色皆融合有致,燃燃生辉 。诗人张继和同景物,浑然一体,妙在“愁”不解 。
问题:《枫桥夜泊》古诗妙在哪里?
引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唐朝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 。在诗中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
枫桥夜泊古诗妙在哪里,枫桥夜泊古诗妙在哪

文章插图
枫桥夜泊古诗妙在哪里,枫桥夜泊古诗妙在哪

文章插图
《夜泊枫桥》赏析
“月落乌啼霜满天”,首句明确地交代了了时间季候 。值得琢磨的是,“霜”不可能“满天”,所以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一种夸张的手法,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
正因为如此严寒夜晚,就连乌鸦都无法睡眠,还能听到它们的啼唤 。夜深人静,半夜月落,这时的月也许是深秋或初冬的下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