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是一个中医药古籍中特有的量词

累,是一个中医药古籍中特有的量词 。因为后世较少使用,所以有可能被误解 。  如《肘后备急方》卷二第十二:“生姜一两累,擘破,以酒半升,煮合三四沸,顿服之,差 。”   有一校注本注谓:【一兩累】《外台》作“三两”,《医心方》作“三累” 。累,同“絫”,古代计量单位名 。《广韵·纸韵》:“絫,十黍之重也 。累絫同 。”   另一注本校注者不知道“一两累”如何理解,于是简单地改“一”为“二”,然后断作:“生姜二两,累擘破 。”然而这样“累”字的意思就说不清了 。  按,“累”确实有作为重量单位的用法 。“累”古作“絫” 。《汉语大词典》释谓:“古代一种微小的重量单位 。《孙子算经》卷上:‘称之所起,起于黍,十黍为一絫 。’《汉书·律历志上》:‘权轻重者不失黍絫 。’颜师古注引应劭 曰:‘十黍为絫,十絫为一铢 。’”《说文解字》:“絫,增也 。从厽,从糸 。絫,十黍之重也 。”段玉裁注:“增者,益也 。凡增益谓之积絫,‘絫’之隶变作‘累’,‘累’行而‘絫’废 。古书时见‘絫’字,乃不识为今之‘累’字 。……絫,十黍之重也,十黍为絫 。而五权从此起 。十絫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匹钧为石 。”诸说详略有异,但“十黍为絫(累)”的基本点是相同的 。  可见,“絫(累)是一个微量单位,生姜用十黍、二十黍之重,是一两的一二百分之一,岂不过轻?因此,此释显然不合原文 。21nx.com   其实,上例中的“累”确实是量词,但意义比较特殊,以至各种字词典都未收载 。然而中医药古籍中此义却有明文解说 。日本汉方书《医心方》卷一第七旧注引《录验方》云:“干姜、生姜累数者,其一支为累 。取肥大者 。”大体生姜相连生长者其为一累,因而是一个自然量词 。但是,姜块有大有小,以“累“计量不够精确,故从《本草经集注》始,改行规定其准确重量 。《本草经集注·序录》有一段关于药物计量折算的表述:“凡方云巴豆如干(同“若干”)枚者,粒有大小,当先去心皮竟,秤之,以一分准十六枚 。附子、乌头如干枚者,去皮竟,以半两准一枚 。枳实如干枚者,去核竟,以一分准二枚 。橘皮一分准三枚 。枣有大小,以三枚准一两 。云干姜一累者,以重一两为正 。”这样,就将一累转换为“一两”(敦煌残卷与《证类本草》相同)这大概是这一量词现有的最早记载 。《新修本草》卷第一合药分剂料理法亦云:“云干姜一累者,以重一两为正 。”但《备急千金要方》改为:“云干姜一累者,以半两为正 。”可能因为宋时度量衡变大,因而宋臣将重量改小 。  《肘后备急方》中的“生姜一两累”,就应该是这样的用法 。(沈澍农)【累,是一个中医药古籍中特有的量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