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字怎么读组词 颐字怎么读

颐字怎么读呢?“读”是一个动词 , 就是把字拆开来读 。比如“人”字 , 上面是人 , 下面是口 , 这个口就是人的嘴巴 。“人”字的左边是人的嘴巴 , 右边边是人的鼻子 , 所以读“人”字的时候 , 要把人的嘴巴和鼻子分开读 。再比如“天”字 , 上面是天 , 下面是地 , 这个天就是天的嘴巴 , 天的嘴巴就是天的鼻子 。所以我们读这个字的时候 , 要把天的嘴巴和鼻子分开读 。

颐字怎么读组词 颐字怎么读

文章插图
九年级上
17 怀疑与学问
文 | 顾颉刚
[批注]题目是并列短语 。但根据课文旨意 , “怀疑”与“学问”并不是可以互换位置的并列关系 , 而是隐含着条件关系 。即:怀疑是学问的基础;只有具备了怀疑精神 , 才有可能做出真正的学问 。不少议论文的题目都用了并列短语 , 但仔细分析 , 并列的两个词语或短语 , 有着复杂的关系 。如《想和做》《最苦与最乐》《敬业与乐业》 。
“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批注]作者引用的是宋代两位理学大家的话(有必要让学生记住这两位大儒的名字、了解他们的重要地位) 。中国学术史上明显出现“怀疑”精神 , 或许始于宋代 。
“在可疑而不疑者 , 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批注]教学中可以设问:作者接连引用两位宋儒的话 , 是否重复或雷同? 参考答案:文章开篇连用两位大儒的话 , 可谓先声夺人 , 给人印象深刻 。同时表明:重视怀疑精神 , 不是某一个人的思想 , 而是学术界的共识和强调 。我们还可以精细地分辨:程颐的话强调“会疑” , 张载的话强调“须疑” , 从逻辑上看 , 是否应该先说“须疑”(态度)再说“会疑”( *** )呢?另外 , 张载早于程颐 , 为何不按照时间顺序引言?也许 , 作者引用这两句话 , 纯属信手拈来 , 没有那么多细致的考虑 , 只是根据两句引言的长短排序 。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 , 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 , [批注]注意作者此文写作的时间 , 正是四十年代战乱时期 , 所举例子自然贴近时人的生活感受 。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 说得如何凶险 , 那便是别人的传说 , 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 , 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 。做学问也是一样 , 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 , 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批注]作者的运思何其严谨!开头先说“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 接着说事实根据的两种来源 , 再说“不能亲眼看见、亲自观察”的无奈条件下 , 只好“靠传说” , 于是引出下文“对于传说的话”需要“怀疑的精神” 。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 , 不论信不信 , 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 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 , 因为它“是”;不信它 , 因为它“非”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 , [批注]这句话点明了中心论点 。不随便轻信的态度 , 便是怀疑的精神 。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 , 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 , [批注]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传说 , 从历史和自然两方面举例 ,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 , 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