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珠有什么寓意 什么是琉璃珠

什么是琉璃珠?琉璃珠是一种透明的玻璃珠,有很多种颜色,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 。琉璃珠的价格一般在几十到几百不等,不同的颜色价格也不一一样,最便宜的也要几十块钱一颗 。那么,为什么这么贵的琉璃珠,还有人买呢?难道真的有什么特殊的功效吗?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琉璃珠为什么这么贵?首先,我们要知道,琉璃珠的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因为它的成分决定的 。
在古代中国对琉璃珠的称谓就有很多种,其中:缪琳、琅轩、陆琳、琉琳、玻黎、硝子、罐子玉、罐玉、药玉等等都是对琉璃珠的称呼 。在日常区分中,我们时常将不透明的玻璃珠子称之为“料珠”;把半透明的玻璃珠子称之为“琉璃珠”;把全透明的玻璃珠子称之为“玻璃珠”,这种区分 *** 很不准确,其实,无论是费昂斯珠、玻璃珠还是琉璃珠、料珠,这些称谓都不是绝对的 。
中国人对玻璃和琉璃在古代时的称谓一直持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在这两种珠子的分类上显得有点混乱 。一般的区分方式是采用考证办法,是用材料的现代名称去对应古代文献中可能的称谓;另一种 *** 是利用出土实物来对应文献中的名称 。但无论这两种 *** 中的哪一种,都会难免有牵强附会的成分,有些能够准确的得以印证,有些只能是揣测与推断 。
这种现象在珠子的历史中非常普遍 。玻璃和琉璃都是从最早出现的费昂斯工艺中衍生出来的,它们在工艺和原料上面有所关联,都是利用熔化石英烧造成品 。费昂斯是二次烧造,首先 *** 胎体,成形以后再上玻璃釉,然后再入火烧造成器 。这与明清时期非常繁盛的琉璃建筑构件的 *** 工艺是非常相似的,中国人习惯通过这种 *** 工艺烧造出的部件称为琉璃,同时也将中国本土使用高铅低温 *** 的物品称为琉璃,这种混淆的称法可能与两种工艺有着同样的起源有关系 。约在罗马帝国时期,西方就有吹制玻璃的工艺,这种工艺摒弃了模铸的 ***,一次烧造就可成形,之后的个人装饰品和实用器皿基本上都采用这种 ******。
玻璃一词在宋代时开始比较普遍的使用,应该与唐宋时期由西方舶来的大量玻璃器皿有关系,也就是说,玻璃一次在当时应该特指的是西方舶来的玻璃制品,而并非指的是本土低温烧制的琉璃 。宋代诗词中玻璃一词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同时也会出现“琉璃”、“药玉”等,也佐证了以上的观点 。简而言之,宋代时中国人开始将玻璃与琉璃区分开来,玻璃特指西方舶来品,而琉璃指的是本土烧制的低温小件 。药玉一词也是在宋代出现,由于宋代时玉料难得,而当时以玻璃仿玉的工艺已经相对成熟,便开始以“药玉珠”替代玉珠,其实也就是指玻璃珠 。元代有专门烧造玻璃的官方作场称为“罐玉局”,也是用来仿制玉器的 。除此以外,还有用玻璃来仿制瓷器的,苏东坡在《独酌试药玉滑盏》中写道:“熔铅煮白石,作玉真自欺 。琢削为酒杯,规摩定州瓷 。”文中将当时的 *** 工艺很清晰的描述出来,以铅作助燃剂熔化石英烧造酒杯,模仿当时的定州瓷器 。

琉璃珠有什么寓意 什么是琉璃珠

文章插图
高含铅量一直是判断中国本土玻璃的一个重要标准 。西方玻璃器在中国古代十分珍贵,一直是皇帝赏玩的器具,而且一直称作玻璃而不叫琉璃 。在古代文献中玻璃总是与“大食”一词相关联,古代中国称 *** 帝国及伊朗地区为大食,他们继承了古代地中海一带 *** 玻璃的传统工艺,所做的玻璃制品耐高温,质地透明,这是中国古代玻璃一直没能解决的问题,也可能是古代中国人没有把精力放在解决这个问题上面,因为,在古代瓷器是实用器而玻璃是赏玩器或者装饰品,当时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必要性,所以大食国进贡的玻璃器皿才能成为皇帝的赏玩之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