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经常提到长啸,最早看到阮籍长啸的故事。诗词里也有,到底怎么啸呀?


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 。以善啸闻名于世 。据说阮籍的啸 。声音可传播数百步开外 。但“啸”并非阮籍等魏晋士人的专利 。从远古至唐宋乃至元明 。中国人一直在“啸” 。可以说 。“啸”是中国人独有的行为与文化现象 。
虽然在《诗经》、《楚辞》中 。频频出现过国人之“啸” 。但从未有魏晋人啸得那般使人感怀动容 。从潘岳的“长啸归东山 。拥耒耨时苗”(《河阳县作》) 。到左思的“长啸激清风 。志若无东吴”(《咏史诗》) 。无疑都在向世人传达着人格的超拔和精神的高蹈 。

古人经常提到长啸,最早看到阮籍长啸的故事。诗词里也有,到底怎么啸呀?

文章插图
有所思则啸 。啸对古人而言是一种极致的抒怀 。唐人孙广所著的《啸旨》称“其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而其气“激于舌端而清”者谓之啸 。《唐语林》卷五云:“人有所思则长啸 。故乐则咏歌 。忧则嗟叹 。思则啸吟 。”
“啸”是乱世中高人逸士们最倾心的抒怀方式 。《三国志》裴注引《魏略》记载 。“亮在荆州 。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 。三人务于精熟 。而亮独观其大略 。每晨夜从容 。常抱膝长啸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的抱膝长啸 。并非道家的养生导引之术 。更多是儒家式的啸咏明志 。
古人经常提到长啸,最早看到阮籍长啸的故事。诗词里也有,到底怎么啸呀?

文章插图
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 。谢安隐居时常同孙绰、王氏子弟同游 。某日出海偶遇狂风巨浪 。众人惊慌失色 。惟独谢安气定神闲 。在这光景竟然站立船头朗声吟啸 。船夫见他这等气度 。也吃了定心丸 。继续驾舟不止 。
孔明和谢安的长啸从容 。是经典的儒家之啸 。得志之前 。怀才未遇 。不平则鸣 。所以要“啸” 。为的是进取;而当儒士失意之后 。急流勇退 。遁迹山林 。同样也要“啸” 。但这时的“啸”有所不同 。坤阴柔顺 。厚德载物 。正如晋末的陶潜“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古人经常提到长啸,最早看到阮籍长啸的故事。诗词里也有,到底怎么啸呀?

文章插图
李白一生极其仰慕孔明 。“长啸梁甫吟 。何时见阳春?”(李白《梁甫吟》)口中吟啸着孔明的诗篇 。诗人希冀着自己仕途的光明 。纵使一生不称意 。李白的内心也不曾真正退却 。“天门一长啸 。万里清风来”(李白《游泰山》) 。
苏轼终生都推崇陶潜 。“早晚渊明赋《归去》 。浩歌长啸老斜川”(《和林子中待制》);“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旅途遇雨的经历谁都有过 。惟独苏东坡写出了那份人生况味和至性至情 。苏轼仕途失意困顿 。生涯颠沛流离 。可他的啸声里毫无悲怆凄凉 。
古人经常提到长啸,最早看到阮籍长啸的故事。诗词里也有,到底怎么啸呀?

文章插图
长啸是中国人独有的行为与文化现象 。长啸从最初真实的“撮口而呼”到演化为一记虚设的意象符号 。目的都未曾改变 。就是一吐胸中之逸气或愤懑 。长啸的意象高古而深远 。潇洒亦风流 。成为士人借以标榜自况的象征 。
其他观点:
所谓“啸” 。乃是古人的一种特殊的声乐艺术 。在中古士林尤为风行 。它与彼时之文人生活契合无间 。犹如丹葩之耀于芳林 。白云之衬于青天 。别有风致 。
关于“啸”的历史 。魏晋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阮籍(210~213年)是重要的代表人物 。
“啸”由汉末、三国时代推移到两晋士林 。其桥梁人物正是阮籍 。
魏晋时代是“人的自觉”时代 。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名士 。冲破了虚伪礼教的束缚 。和纲常名利的羁绊 。掀起了率性而为、恣意放达的吟啸山林、崇尚自然、淡泊名利的时代风气 。
阮籍之啸的历史和艺术渊源 。并非完全自创 。因为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 。有自发自愿的缘由 。
更深一层的渊源 。源于他有两位“导师” 。其一 。是旷世高人庄子 。阮籍从年轻时候就崇尚老庄哲学 。仰慕庄子的为人和境界 。以他写的诗歌《咏怀二十八首》为例 。其中多有引自庄子名篇里的典故 。
譬如 。射姑山有仙人忘却尘俗的故事 。出自庄子手笔 。阮籍进一步拥趸并将其精神发扬光大 。效仿于现实生活之中 。
其二 。相传有“苏门真人” 。隐居于苏门山中 。屋前有竹数十斛 。阮籍当时因曹魏时期黑暗的政治形式 。放下雄心抱负 。心灵痛苦不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