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的《不第后赋菊》用词用句都很简单,为什么读起来像是统兵百万,霸气之极?( 二 )


黄巢的《不第后赋菊》用词用句都很简单,为什么读起来像是统兵百万,霸气之极?

文章插图
我们再看这首黄巢的《题菊花》,史料上有这样的记载,南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云:“黄巢五岁侍翁,父为菊花连句,翁思索未至,巢随口应曰:‘堪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赫黄衣 。’巢父怪,欲击巢 。乃翁曰:‘孙能诗,但未知轻重,可令再赋一篇 。’巢应之曰:‘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张端义还对该诗作了评注:“跋扈之意,已见婴孩之时 。”诗中“婴孩之时”值得存疑,而那“跋扈之意”倒真可谓确切无误 。
少年时的黄巢,就把这种为内心的“自由”而战斗的“革命的潜能”,通过对钟爱的菊花的赞赏加以表达 。有朝一日要能“为青帝”,要让菊花与“桃花一处开”,这种内心的期待,表达着这个年轻生命浪漫的豪情和气魄 。
黄巢的《不第后赋菊》用词用句都很简单,为什么读起来像是统兵百万,霸气之极?

文章插图
黄巢从小曾受过较为系统的教育,与所有的书生一样,他也企图通过科举之路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改变自己的生活命运 。曾几次去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可都名落孙山 。唐王朝的科举大权,在安史兵变后,就落到了宦官之手 。这个生理和人格都不健全的特殊群体,对于道德文章和人间才情同样缺失与冷漠,渴望进士的年轻人想要金榜题名就有可能付出毁灭自尊、蒙受屈辱的代价 。
像黄巢这样颇具叛逆性格的人,显然不会因此而附炎趋势、随波逐流 。在未能挤进京城,出仕为官的最初构想破灭以后,他便立下誓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
其他观点:
黄巢出身于盐商家庭 。小时候便有诗才 。据说五岁便能对诗 。且又善于骑射 。这样的人 。当然会想要通过科举之路走上仕途 。但是 。成年后的黄巢 。却屡试不第 。他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一度名落孙山 。科场失利的愤懑 。再加上整个晚唐王朝的黑暗和腐败 。让他对李唐王朝充满了不满 。但在考试落第后 。他反而豪情倍增 。有感而发 。写下了一首非常著名的《不第后赋菊》 。
菊花自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之后 。似乎其承载的意象渐渐定格为隐士和傲骨 。到黄巢的这一首《不第后赋菊》 。才一改往日菊花的传统意象 。成功塑造了一种“我花开后百花杀”、手持长剑、气魄恢宏、格调豪迈的英雄主义形象 。对后世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 。
黄巢的《不第后赋菊》用词用句都很简单,为什么读起来像是统兵百万,霸气之极?

文章插图
黄巢只流传下来三首诗 。其中有两首都是以菊花为题材的咏物诗 。另一首《题菊花》也非常著名 。曰:“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将顽强的精神 。必胜的自信写得非常饱满 。但是 。我却觉得 。这首《不第后赋菊》的境界比《题菊花》更雄伟、更豪迈!
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
首句“待到秋来九月八” 。写重阳佳节到来前 。诗人赋诗助兴 。大有一种奔腾、凌厉、渴望在即的味道 。“九月八”其实是重阳节的前一天 。诗人故意写前一天 。一者是为了押韵 。一者是突出了一种迫不及待的气氛 。让人读之备受感染 。
黄巢的《不第后赋菊》用词用句都很简单,为什么读起来像是统兵百万,霸气之极?

文章插图
第二句“我花开后百花杀” 。以菊花傲霜盛开的坚强对比百花遇霜凋零的柔弱 。造成强烈的对比 。突出了菊花旺盛、顽强的生命力 。同时 。这也是诗人高度自信的体现 。这或许暗示了腐败的唐王朝如果在起义大军面前 。只能像“百花”一样 。被拉枯摧朽地毁灭 。
第三句“冲天香阵透长安” 。写出了菊花非凡的气概 。这香 。不是温柔的清香 。也不是静默的幽香 。而是冲天之香 。是群体散发出的合力之香 。此句极有进取向上的精神 。同时也肯定了团结的力量 。
末句“满城尽带黄金甲” 。是说菊花满城皆是、无处不在 。遍布长安的菊花 。全都披上了金黄的甲胄!这句诗 。说是写花 。则写出了菊花盛开长安、遍布世界的奇景 。说是写人 。则表现了起义军摧枯拉朽、主宰一切的胜利之景 。两者相互交融 。难分彼此 。神韵非凡 。
黄巢的《不第后赋菊》用词用句都很简单,为什么读起来像是统兵百万,霸气之极?

文章插图
三、四句在一起 。构成了对菊花“主宰”一切的憧憬和自信 。读之犹如正在统兵百万 。冲锋陷阵 。让人心潮澎湃!
此诗以比喻的手法 。将菊花比喻为普天下被压迫的平民百姓 。以百花比喻腐朽的李唐王朝 。通过菊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胜利 。突出表现了起义军必然胜利的壮阔景象 。全诗雄壮激烈、气魄雄伟、比喻新奇、瑰丽无比 。难怪在后世中流传如此广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