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东林总长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面对人生困境并没有消沉 。而是将人生的苦难转化为理性的反思 。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自然而然的表达出来 。体现了诗人“见山不是山 。见水不是水”的思想境界 。更是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 。
文章插图
此诗偈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 。这年神宗亲书一纸手札 。将苏轼由被贬五年的黄州调往离京城开封不远的汝州任团练副史 。这对谪居感到郁闷的苏轼来说心情略有缓解 。不过团练副使只是一个“不得签书公事”的虚职 。苏轼的政治处境和实际地位并没有实质上的改变 。苏轼的内心这时是既矛盾又复杂 。既有对宦海浮沉的愤懑 。又有洞悉人世 。对仕途充满厌倦 。只想随遇而安的淡泊旷达心态 。
【苏轼的: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精神世界?】苏轼去汝州的路上途经江州(今九江) 。在江州和久别未见的弟弟苏澈见面 。把酒言欢 。共叙别情 。告别苏澈后 。苏轼和好友同游庐山 。创作了一系列的庐山诗 。《赠东林总长老》就是苏轼众多庐山诗中的一首 。
文章插图
《冷齋夜話》卷七写道:
東坡游庐山 。至東林 。作偈曰:《赠东林总长老》:溪声尽是广长舌 。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 。他日如何举似人?
苏轼和禅宗渊源颇深 。佛经偈颂对苏轼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首《赠东林总长老》就是苏东坡留宿东林寺 。与禅宗黄龙派创始人黄龙慧南的弟子常总禅师彻夜谈禅说理后写的偈子 。
在这首诗里 。苏轼采用佛典较多 。充分体现了佛教思想已经深入到宋代文人的诗歌创作中 。
“溪声尽是广长舌”意思就是不绝于耳的潺潺的溪流声就像十方诸佛出广舌相 。向人们宣示无尽的妙法 。从中可以听出一切万法本来寂静 。一切万法本来如此 。这个是多么美的境界 。“山色无非清净身” 。《华严经》:“净德内充 。名清净身 。”山草树木便是佛陀清净的法身 。这种境界体现了苏轼悟入一切法皆是佛法的佳境 。可以从任何事物上洞见人生真谛 。
文章插图
《法华经》:“若持八万四千法藏 。十二部经 。为人演説 。”
八万四千是佛教表示事物众多的数字 。此处形容极多 。佛陀时时刻刻对我们说法 。体验了八万四千法门 。如此充满奥妙的境界和感触 。只怕以后难以宣告他人 。
苏轼寄情于景 。寓意于情 。通过溪声山色了解了佛法无边 。遍及万物的道理 。既开阔了心胸 。又让诗作充满理趣 。
总结
经历了乌台诗案的羁押以及谪居黄州的窘迫 。让苏轼倍感人生虚幻不定 。难以预料 。政治的排挤和人生的苦难让他开始对社会 。对人生有了冷静深刻的认识和反思 。开始追求身心的自在与轻松 。把田园当成心灵的避难所 。追求陶渊明式的宁静与安然 。
《赠东林总长老》便是在苏轼有了这种思想转变后的作品之一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成败得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 。而佛教的智慧 。佛教的妙语更是让他实现了对人生苦难的超越 。
其他观点:
这首《赠东林总长老》是苏东坡写给禅宗大师东林常总的 。东林大诗深为赞许 。认为己达“悟”的境界 。从此苏东坡归入东林门下 。正式成为禅门中人 。
“溪声尽是广长舌”其意是:无情也在说法 。无情在向我们启示人生的大道理 。向我们展示诸法的实相 。
“山色岂非清净身”是讲:这满目青山就是我们的清净法身 。
“夜来八万四千偈”其意是:既然溪声是广长舌 。那每天二十四小时都在川流不息地流淌 。都是在说法 。他所说的内容该有多少呢?
“他日如何举似君”是说:如何把我们听到的这八万四千偈让别人知道 。没有办法 。因为这也是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的事 。
苏东坡这四句诗总的理解应该是: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这首诗 。猛地一看 。一头雾水 。读第二遍 。还是摸不着头脑 。三遍下去 。貌似充满了禅机与哲理 。
不瞒您说 。我是初次接触接触此诗 。足足看了十余遍 。并且翻阅了一下相关资料 。特来回答此问 。
先不直接回答您的问题 。因为我觉得 。这首诗在理解上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并非通俗易懂 。直接言讲此诗内涵 。恐令人不知所云 。本着让大多数人都能理解的原则 。我尽量讲的通俗易懂 。并且使用我的赏析方法 。让您进入苏东坡的精神世界 。
推荐阅读
- 普通版的一加手机和迈凯伦版硬件都有哪些不同?还是只是外观区别?
- 你觉得英伦车标怎么样?
- 不要穿越重生金手指的 能推荐几本纯古言小说吗?要严肃的不要种田文结局要he?
- 2001年10月7日,美国为什么入侵阿富汗?至今,造成了多少阿富汗人伤亡?
- 男士用的去屑止痒洗发水有哪些?
- 为什么在1979年苏联要入侵阿富汗?有什么战略目的吗?
- 帝国时代3酋长怎么选国家?
- 女生有哪些套路可以让男朋友乖乖听话?
- 上士,中士,下士是不是不算军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