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葬花的故事100字 林黛玉葬花的故事

林黛玉葬花的故事,而这个故事也成为了千古绝唱 。在古代,花是美丽的象征,所以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在自己的诗词中描写花的美丽,比如杜甫的“梨花一枝枝春带雨,柳絮随风各自飞 。”白居易的“春江水暖鸭先知,稻花香里说丰年 。”李商隐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描绘的都是春天的景象 。可是,你知道吗?这些美好的景象背后,有一群人在默默付出 。他们就是环卫工人 。

作者李秀锋,女,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渭南红学会会员,热爱文学,红学 。
作者
李秀锋
与“宝钗扑蝶”同时出现在二十七回的经典是“黛玉葬花” 。

依作者一贯的笔法,此处一定有对比 。
蒋勋老师说,提到生命审美的时候,一定是两难,所谓的两难是:我们在宝钗和黛玉之间看到的可能不止是两个女性的美,而是两个不同的生命状态 。
第二十七回的两个经典画面,即是两种生命状态的对比 。

林黛玉葬花的故事100字 林黛玉葬花的故事

文章插图
这天本是饯花节,大观园的其他女孩都在庆祝,连端方整肃的宝钗也在饶有兴致地扑蝶,独黛玉避开众人,至花冢葬花 。

即使没有对宝玉的误解,黛玉也是不喜热闹的,她对生命的聚散有着异于常人的清醒,而这种清醒使她感受到生命本身就是孤独的,并将这种孤独寄情于物,寄情于泪,所以有了“黛玉葬花” 。
“黛玉葬花”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绝美画面,自《红楼梦》问世以来,被无数文人雅士反复品味思量,道不尽其中万般滋味 。
如果“扑蝶”只是宝钗的一时兴起,那么“葬花”则是黛玉的常态 。葬花情节在前八十回出现过两次:
第一次在第二十三回,宝玉在大观园沁芳闸桥边桃花下偷读西厢,正读至落红成阵处,只见一阵风吹过,桃花落得他满身满书都是,宝玉要抖将下来,又恐怕脚步践踏了,故兜了花瓣抖向池内,想让它们随水流出闸去,这时黛玉肩锄挂囊,手拿花帚来了,她对美有独特的见解,觉得落花埋在土里最干净,二人一起把花扫了装在囊里,送到畸角的花冢掩埋,继而宝黛共读西厢 。
二十七回的“黛玉葬花”源于一偶发事件:前一日因贾政将宝玉叫去了,黛玉很担忧,晚饭后闻得宝玉回来便前往怡红院,正见宝钗宝玉一起进院去,她在别处逗留一会再往,不料宝玉的丫头晴雯将她误作别人,闭门不开,黛玉本敏感,不免一番思忖:“虽说舅舅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居”,又听见宝钗宝玉二人的笑语,越发动了气,越想越觉得伤悲,也顾不得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 。
黛玉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她这一落泪,附近树上的宿鸟栖鸦,俱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正是:“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 。”“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
自宝钗进贾府,特别是林如海病逝后,宝黛感情进入了试探期 。
林黛玉葬花的故事100字 林黛玉葬花的故事

文章插图
貌美博学又温文尔雅的宝钗的到来,打破了宝黛之间平静美好的童年,加之父亲去世,黛玉只有仰仗外祖母家生活,成了真正寄人篱下的孤儿 。人生流离,无枝可依的黛玉对生命产生一种强烈的幻灭感,感觉自己被命运疏离抛弃,尽管有外祖母的疼爱,有其他人假意或真心的关怀,黛玉还是要不断地用试探宝玉来证明自己是被爱着的 。

偏宝玉还比较懵懂,既爱姐姐也爱妹妹,希望姐妹们就这样一辈子永聚不散,黛玉很伤心:“我知道你心里有妹妹,可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 。”她感觉宝钗被重视,而自己被冷落了,所以经常试探宝玉,二人互相牵挂又相互猜忌,反复地怄气闹别扭成为这一时期宝黛生活的主旋律,正是贾母口中那对名副其实的冤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