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诗七律全文 千家诗全文及解释( 二 )


谢枋得官至江西诏谕使,他因批驳奸相,而屡遭贬谪 。但当元军南下,攻下鄂州、安庆、九江之后,他变卖家产,登高一呼,招募民兵 。这位文官义无反顾,站到第一线武装抗元 。当皇帝代表民族与国家利益时,他无限忠诚;当太皇太后在元军拘押下诏令臣民降元时,他拒不接受 。元兵扣留其83岁老母(桂氏),但老太太深明大义,临难不惧,元军无奈将其放归 。谢枋得让长子回家侍奉祖母,留次子与他隐居弋阳,闭门讲学,向弟子宣传爱国思想 。后辗转流落于福建建宁一带的山野,麻衣草鞋,卖卜教书谋生 。人家给他元朝的钱,他就生气扔地下,只肯收米面等实物度日 。他藏身武夷山中,五次拒绝招降 。
元得天下,忽必烈开出宋代旧臣30人名单,命部下到江南,征召他们入朝为官 。1288年冬,福建官吏将谢枋得押送到元大都 。囚室在悯忠寺,他看到寺里有块曹娥碑,就说:“曹娥是东汉的女孩子,为了找父亲的尸体,十四岁就尽孝而死 。我怎不为国殉难呢?”他得知文天祥已经就义,谢太皇太后已病故,恭帝在软禁中度过十年了 。于是擦干眼泪,说:“当年集英殿赐进士第,有幸与文天祥同榜,今仍有机会与他同游地下,岂非幸耶?”他向南再拜,绝食五天而亡 。其子将他收殓,归葬江西信州 。文谢二人同科进士,肝胆相照,为国捐躯,合称“文谢二山”(文天祥号文山,谢枋得字叠山) 。
关押谢枋得的悯忠寺,建于公元645年 。那年,李世民带兵去东北辽阳城,与高丽征战半年未有胜负,将士战死2000多人 。撤兵途中,在幽州,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唐太宗盖了座庙,来安放征东将士的亡魂,这是中国早期的忠烈祠 。李敖在小说《北京法源寺》里写道,唐太宗建庙480年后,金朝在这里关押了徽钦两个皇帝 。又过了一百多年,元朝又在这里关押南宋的进士谢枋得 。清朝雍正皇帝给它改名为法源寺,地址就在北京宣武门外西砖胡同 。
读宋代诗词,常常听得到那些诗人国破家亡后的悲泣声:“一片春愁待酒浇,风又飘飘,雨又萧萧”;有的在流浪中夙夜难宁:“披衣起,但凄凉四顾,慷慨生哀”;像淮上女,被携途中,一步三回头,愁恨交织:“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李清照晚年已经“载不动许多愁”,“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些愁,都汇聚到南宋灭亡的悲歌里了 。
谢枋得本人,在《千家诗》中留下宝贵的两首七绝 。如《庆全庵桃花》:“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过去读它,以为是在翻炒《桃花源记》故事 。当我知道了谢枋得经历,才理解了诗人的寓意,是寻找桃源躲避元朝的征召威逼,生怕被渔郎发现他的踪迹 。
另一首《蚕妇吟》则直接读出他满腔义愤:夜半难眠的蚕妇,担心蚕叶不足影响蚕宝宝生长;另一些夜深不眠的人,却是为了通宵达旦地寻欢作乐,“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用这样鲜明的对照,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对权贵阶层的揭露与批判 。
谢枋得编选注释千家诗的年代,应该是他30岁中进士,到五十岁之前的官宦生涯中完成的 。到他英勇就义时,这本《千家诗》已经传播开来了,也许元朝公卿士大夫也会用它来给子弟启蒙的 。可惜的是,没有留下那位绘图画家的名字 。
明末清初,有位叫王相的学者,他应该是读着《千家诗》长大的 。他把谢枋得没有完成的唐宋五言诗精选出来,其开篇即是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 。五言部分也分两卷,依附着谢枋得的两卷七言诗合并刊印传世 。都是绝句在前,律诗在后,图文协调,顺理成章 。我从少年到老年,只不过挑着顺口的朗诵,不知道这书是宋明两代学者接力编成的,更不知道编者谢枋得是一位千古忠义之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