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古文放进语文课本就失了灵气?( 二 )


这样一来 。这些本来用于阐释深刻思想的文章不仅丧失了其庄严 。甚至还被我们轻蔑 。

为什么有些古文放进语文课本就失了灵气?

文章插图
其文章的核心观点不过是什么“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而已 。我们常常挂在嘴边 。并不觉得新鲜 。然而 。这所有的东西都是要放置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看待的 。
韩愈为什么要写《师说》?
当时的韩愈在国子监担任四门博士 。按康震老师的话来讲 。这就相当于京师大学堂的讲师 。虽然地位不高 。薪俸不高 。但好歹让韩愈有了用武之地 。
但是在这一期间韩愈发现了什么问题呢?
即课文背景里所讲到的“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状 。但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
因为当时的科场黑暗 。朝政腐败 。学子们眼见着入仕无缘 。放松学习 。任其自由 。但看到这种情况 。韩愈才是那个最着急最最痛心的人 。因为他一生考了四次科举 。前三次都失败了 。又考了三次博学宏词科考试 。也都失败了 。最后只能前往藩镇入幕 。过着贫困交加的生活 。
你或许觉得这是韩愈的个人能力问题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为什么有些古文放进语文课本就失了灵气?

文章插图
但偏偏韩愈不是一个能卑躬屈膝的人 。他太过正直太过耿介 。以致于他的科举生涯实在是令人喟叹 。
虽然如此 。但唐朝相比前朝来说 。又毕竟要好一些 。放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门阀士族统治下的社会 。一个人的一生在出生的时候就注定了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便是最好的说明 。什么努力 。完全就是痴人说梦 。
因此 。在韩愈看到年轻学子们如此懈怠的时候才会心急如焚 。才会忧心忡忡 。才会在文章里对于那些说着“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的人们报以讽刺 。
为什么有些古文放进语文课本就失了灵气?

文章插图
对于这样大背景的阐释 。清代蔡世远在《古文雅正》里就说了:
师道立则善人多 。汉世经学详明者 。以师弟子相承故也 。宋代理学昌明者 。以师弟子相信故也 。唐时知道者 。独有一韩子 。而当时又少肯师者 。即如张文昌、李习之、皇甫持正 。韩子得意弟子也 。然诸人集中亦鲜推尊为师者 。况其它乎?以此知唐时气习最重 。故韩子痛切言之 。唐学不及汉宋者 。亦以此也 。
总而言之 。稍微了解一下时代背景之后是不是会感觉对文章的理解更深一些呢?
我们之所以觉得选入课本里的古文没有灵气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们将其从培育它的土壤中连根拔起 。当这些文章脱离了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后 。看起来不过就是一副空架子 。又能有什么灵气可言呢?
诗文赏析套路的禁锢
第三个原因很重要 。但我却会说的很简略 。因为这大概是我们所有经历了中学教育的人都深恶痛绝的 。
为什么有些古文放进语文课本就失了灵气?

文章插图
长期以来 。我们的阅读理解、诗文鉴赏等题目都有一套内在的规则 。而我们不过是一条追在规则后面的狗而已 。甚至于 。在一切以考试为重的中学学习中 。我们的老师讲课时也是按照考试答题的方法罗列一条又一条的干点 。
在温儒敏的论文《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中就说了:
拿语文课来说 。本来是“华育”人的课 。是学生天然喜欢的课 。可是由于“考试为本” 。成了让人头痛的课 。
【为什么有些古文放进语文课本就失了灵气?】如此一来 。对于诗文美感的败坏简直不言而喻 。
为什么有些古文放进语文课本就失了灵气?

文章插图
教师教学上的问题
这一点当然也是很重要的 。即不同的老师在个人教学方式和教学能力上都有差距 。而不同的学生也会习惯于不同风格的老师 。
对于这 。我们不能一味地怪罪于老师 。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无可奈何 。但是不容置疑 。老师的教学方法确实又会对我们造成很大的影响 。
只要试着多听几个老师的讲课 。自然而然就会发现差距 。
一个好的老师 。往往能够将课本内的古文讲得妙趣横生;而一个差劲的老师 。往往会打击到我们学习的热情 。导致古文的灵气到了课本里全然飞逝 。
总而言之 。古文到了课本里是不是就真的没有灵气了呢?这也不尽然 。
那么丧失灵气的古文其原因在哪里呢?这就关乎我们自身、老师的教学方式等等各方面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