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原文和翻译赏析 大学的原文全文朗读

引言: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宋代程颢、程颐兄弟从《礼记》中把它抽出 。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 。至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 。朱熹撰《四书集注》 。将它和《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
1、“三纲八目”原文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
自天子以至于庶(shù)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 。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 。而其所薄者厚 。未之有也 。
1、“三纲八目”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在于使人弃旧图新 。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 。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 。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 。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 。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 。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 。下至平民百姓 。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 。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 。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 。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2、“格物致知篇”原文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 。言欲致吾之知 。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 。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惟于理有未穷 。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 。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 。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 。而一旦豁然贯通焉 。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 。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 。此谓知之至也 。
2、“格物致知篇”译文
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是指要想获得知识 。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 。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 。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 。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 。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 。因此 。《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 。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 。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 。经过长期用功 。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 。到那时 。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 。而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再也没有蔽塞 。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 。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
3、“诚意篇”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 。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 。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 。无所不至 。见君子而后厌然 。掩其不善 。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 。如见其肺肝然 。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 。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
3、“诚意篇”译文
所谓从意念中体现真诚 。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就如厌恶难闻的气味 。喜爱漂亮的美人 。这便叫做自我满意(自我觉悟) 。所以 。君子即使独自一人时也一定谨慎不苟 。小人平日做坏事 。没有什么事干不出来;一旦遇见君子便气馁躲闪 。掩盖自己的坏行为 。显示自己的好行为 。但旁人观察他 。就像能看见他的肝肺一样 。那掩饰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叫做 。只有心中意念真诚才能在外表上显现出来 。所以君子即使独自一人时也一定严格谨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