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句话为什么具备这么大的感染力?( 二 )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句话为什么具备这么大的感染力?

文章插图
一:妻子嫁给他之后 。向他请教和在他的书房中写字这是谐美的琴瑟和鸣吗?
二:娘家的妹妹们为什么要询问姐夫的书房项脊轩 。是不是在调侃姐姐和姐夫的恩爱?
三:前面说天天在项脊轩“扃牖而居” 。妻子死后为什么“室坏不修” 。难道不是因为用情至深?
四:为什么卧病 。难道不是因为过度思念死去了妻子?
正因为这最后一句 。“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 。那层“窗户纸”终于不捅自破了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是的!
亭亭如盖的不仅仅是庭中的枇杷树 。还有一个痴情男人蓊蓊郁郁的思念!
如果他痛哭流涕 。也许反倒没有那么多人感动;正因为他不想说破使劲捂着 。才逆势反击出一股更加柔韧深沉的力量 。所谓大盈若冲、大辩若讷、大直若屈、大成若缺大概就是如此吧!
有情的人必被真情所动!尤其是不花言巧语的那种!
心理方面
必须承认 。我的心理学知识非常有限 。仅有的一点点教育心理学恐怕不够支撑回答这个问题 。不周之处 。就请题主和读者们海涵吧!
我说我能想到的几点吧 。一点是情感迁移 。一点是审美需要的满足 。一点是价值观上的认可 。
1.情感迁移、共情
我刚才举了我自己对于“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这一句的应激感动 。实际上就很好地证明了这种迁移 。作者母亲和我的奶奶无意间的细节重叠 。让我把对于我自己奶奶的情感迁移进了这篇散文 。形成了内在的共频感动 。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句话为什么具备这么大的感染力?

文章插图
芸芸众生 。男男女女 。总有些类似于归有光对于他妻子的深情的可对照感受 。一旦搭起桥梁 。情感迁移就能顺利完成读者对于作者的感情的理解和感动 。你感动的同时其实也实现了一种跨时空的被理解(许多热爱阅读的人都能理解这种感受)!
2.审美需要的满足
“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这一句“明说”枇杷树 。“暗表”对妻子的深情 。是一种高级委婉的“煽情” 。它贵在不把logo大张旗鼓地穿在外面 。却精工细作于每一道肌理 。这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简约不简单 。极大的满足了读者深层次的文学审美需求 。
也就是说 。这感情需要你去细细的品 。越品越浓稠 。正因为需要细品 。感情才愈加投入 。理解也就相应更加深刻 。感染力自然也就愈加鲜明 。
3.价值观的认可
我觉得这一点其实非常重要 。
归有光的文章打动人 。首先就是它的核心价值观被读者认可 。而任何作者的文章想打动读者都要具有这一点(谁也不能单靠强大的文字功夫颠倒黑白) 。反应到这一句上 。就是一个男人对死去的妻子念念不忘 。是大多数读者认可并愿意赞赏的(林生斌打造这种人设大发横财 。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价值观的心理) 。在这种认可基础上的感动 。因为发自内里而分外强健 。感动自然更会强烈上几分!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句话为什么具备这么大的感染力?

文章插图
结论
以上 。就是襟亚对于《项脊轩志》最后一小节 。之所有具有的强大感染力进行的文学和心理两个方面的总结 。
就像本人开篇时说的那样 。回答这个问题是因为我被当中的另外一句话深深感动过 。并且依然感动着(如今因为失去 。感动升级为伤感甚至哀伤) 。
虽然最后的这一小节 。我本人并未能感同身受 。朗读它 。依然被四百年前的一片深情浸润、濡染、升腾……
感谢阅读!
——end—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他观点:
看是写庭院中的枇杷树 。实际是回忆栽树之人;看是写眼中乐景 。其实是反衬心中悲情 。此句作为《项脊轩志》结尾一段 。叙事写景 。实把自己对爱妻怀念之极的情感暴露无遗 。但是不露痕迹 。全文感情真挚 。生活的琐事里尽显伤感 。这就是作为“明文三大家”之一的归有光写了“明文第一”之誉的《项脊轩志》一直被流传 。一直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原因 。
其他观点: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句话为什么具备这么大的感染力?

文章插图
文字 。是留给对文字敏感的人感动的 。
所谓“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这句话 。就是如此 。
你如果在我隔壁15岁以后就没拿过书本的杀猪匠发宝面前念这句话 。或者让他读这句话 。他读完后会眼睛瞪着你半天 。然后说:“今天多买半斤肉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