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句话为什么具备这么大的感染力?


我先说说我为什么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吧!
我是真真切切为了这篇散文哭过的人!不过 。那时我太小 。不是因为这一句(后面我会详细解释是哪一句和为什么) 。
概述
正式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我们先来从宏观的角度了解一下归有光和他的散文!
《古文观止》中选有两篇归有光的散文 。《吴山图记》和《沧浪亭记》 。都是短而精的古代散文(每篇大约都是300字左右) 。啥是“观止”?就是“好到头了”呗!意思是:读了这些散文 。别的就不用看了!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句话为什么具备这么大的感染力?

文章插图
选入《古文观止》的222篇散文 。作者有61位 。从周代到明代 。时间横跨两千多年 。除了《左传》、《国语》、《史记》 。我们所熟悉的大才子贾谊的《过秦论》、司马相如的《上书谏猎》、王勃的《滕王阁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刘禹锡的《陋室铭》、杜牧的《阿房宫赋》、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司马光的《谏院题名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赤壁赋》等等等等都名列其中(喘口气)——这个水平量级嘛 。你懂得!
好了 。下面我们说回《项脊轩志》和它感人肺腑(绝大多数人可能会有的)的末尾一句“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既然题主要求从文学和心理学两个角度来分析 。襟亚虽然两方面均见识浅薄 。本着对于归有光和《项脊轩志》的喜爱 。就斗胆试一下吧 。
文学方面
1.关于《项脊轩志》“真”方面的感动 。
比起他入选《古文观止》的《吴山图记》和《沧浪亭记》 。700多字的《项脊轩志》算是长的了 。然而它依然具有归有光散文朴素简洁、言简意丰的特点 。
本文由于深入生活 。感情真挚 。很容易引发读者的共情、共鸣 。形成强大的感染力 。这股力量 。许多人在语文课本中初次读到的时候 。就应该领教过了 。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句话为什么具备这么大的感染力?

文章插图
归有光在散文方面主张继承唐宋古文的传统 。他善于通过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琐事的描述 。寄予自己深切的情感 。《项脊轩志》和他的《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都有着活灵活现的生活真实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 。用平实的语言回忆了祖母、母亲、奶娘和妻子 。琐忆一二小事 。尽现一往情深 。正如王世贞所言:“不可雕饰而自有风味” 。
至今我依然清晰记得 。当读到“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我一下子联想到小时候我一放学 。我奶奶那张慈爱关切地追问:“饿坏了我的宝了吧?”——课堂上 。我是怎么躲在课本后默然泪下的……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句话为什么具备这么大的感染力?

文章插图
那时候我奶奶还在 。因为高中寄宿 。要两个周才能见到她 。现在——我好羡慕那时候哭完了还能回家见到她……读到这一句我依然会哭 。不过不用再躲避了!(泪奔中)
题主说“看起来很平常的一句话 。平淡无奇的陈述句 。为什么具备这么大的感染力?”
一言以蔽之 。我想最最主要的就是它的“真”吧!
人人心中有!情真才能意切!
2.关于《项脊轩志》最后一句“越不说破越沉痛的”感动 。
《项脊轩志》并不是作者一次性完成的作品 。从倒数第二段回忆妻子的部分直到最后 。都是他30多岁之后补续的 。
我们来看一下这一部分:
余既为此志 。后五年 。吾妻来归 。时至轩中 。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 。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 。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 。吾妻死 。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 。余久卧病无聊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 。不常居 。
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
从文中我们看到 。他的妻子是在他写下这篇散文前半部分之后的五年 。才嫁给他的 。他没有直接说他们是多么恩爱 。只是淡淡得说他妻子在项脊轩学写过字和向他请教过历史知识;然后 。转述妻子回娘家时妹妹们好奇询问他家的项脊轩;再然后 。因为妻子去世 。项脊轩有破损都不去修补了;再再然后 。只说自己卧病无聊之下又重修 。修是修了 。但是不常去了……
所有的事情都始终围绕着项脊轩发生 。对于妻子 。细看之下 。才能看出那份“捂住”的深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