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左,李,胡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谁排第一位?( 二 )


曾国藩像
在用人策略上 。有专家认为曾国藩远胜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曾国藩善于识人、用人 。他知人善任 。能用人之所长 。大胆提拔有能力有专长的人才 。比如 。李鸿章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和政治韬略 。虽然在其他方面他并不出色 。但他有了这政治方面的才能 。曾国藩便提携他为第一接班人 。并让他组建淮军;再如 。左宗棠有不少缺点 。性情急躁 。桀骜不驯 。但他有气魄 。有韬略 。有正气 。很能领兵打仗 。虽然他屡屡与曾国藩过不去 。但曾国藩还是着力培养和提拔他 。他助左宗棠干成了一番大事业;曾国藩的胞弟曾国荃 。莽撞凶恶 。自高自傲 。但他勇猛善战 。胆识过人 。曾国藩就让他统领湘军最精锐的吉字营 。成了攻陷“天京”的前线指挥官 。再如 。湘军中的高级谋士赵列文 。水师都督彭玉麟等 。皆是被曾国藩量才其用 。发挥了很大作用 。曾国藩有非常高明的用人策略 。致使当时两江总督幕府 。人才济济 。湘军之所以能不断强大 。这与曾国藩的人才策略是有极大的关系的 。这也是曾国藩为后世所称道的重要原因 。
曾国藩的高深谋略还表现在他能很巧妙地“急流勇退”方面 。湘军攻陷“天京”之后 。湘军与清廷的矛盾凸显出来了 。曾国藩当时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历来 。清廷都提防汉臣掌兵权 。而太平军败亡了 。湘军成了对清廷构成重大威胁的强悍军事力量 。曾国藩如果与清廷的关系处理得不好 。曾国藩和湘军就面临着“鸟尽弓藏 。兔死狗烹”的命运 。而曾国藩非常睿智地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处理危机 。他让他胞弟曾国荃请病假 。裁撤湘军最精锐的“吉子营” 。并裁去湘军的相当一部分作战部队 。之后 。他主动请求停拨江西等地给湘军的厘金;他修建南京贡院 。请旨恢复科举考试 。整修秦淮河 。恢复秦淮河两岸的商业经营等 。总之 。他尽其所能向清廷伸出“橄榄枝” 。表明他和湘军是忠于朝廷的 。是不会造反的 。这“以退为进”的高明策略 。让清廷对他彻底放心 。而他却依然能掌握中重要权力 。比如 。他借助他的门生李鸿章所掌握的淮军 。让清廷不敢将他边缘化 。他是史上最成功地进行“急流勇退”的军事统帅之一 。太平军败亡了 。而曾国藩依然能掌控江南的政务 。他的家族依然是当时最强势的汉臣家族 。因而 。曾国藩的“急流勇退”方式 。是后世颇受赞赏的高明策略 。这使得他备受后世关注 。
第二 。谈谈左宗棠和李鸿章 。
【曾,左,李,胡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谁排第一位?】左宗棠与李鸿章是很有意思的两个晚清名臣 。一个率直急躁 。胆略过人 。勇谋兼备 。性格鲜明 。一身正气;一个老奸巨猾 。有胆有谋 。熟知世情 。手段老辣 。有人将他们两人进行对比 。说左宗棠正气凛然 。胸怀坦荡 。而李鸿章老于世故 。阴险老辣;左宗棠心气高傲、敢作敢为 。李鸿章心机极深 。虽善周旋;左宗棠忠诚爱国 。李鸿章卖国求荣 。当然 。这样的对比是漫画式的 。有夸张 。有渲染 。但是 。他们两个确实是很不一样 。
从他们两个政绩和影响来看 。左宗棠收复新疆、忠诚爱国的政绩和品格在晚清“四大名臣”中是排在第一位的;而李鸿章在创建淮军、组建水师、办理洋务、割让土地等问题上颇受争议 。就褒贬评价来看 。李鸿章在晚清“四大名臣”中是排第一位的 。
以对待新疆的态度和主张来看 。左、李两人所持的意见是完全不一样的 。新疆自汉代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 。乾隆时代 。清军平定西域大小和卓叛乱 。收复全部土地 。而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把本属于我国“旧疆”的西域命名为“新疆” 。而随着清王朝国势的衰弱 。同治六年(1867年) 。匪首阿古柏在新疆自封为王 。自立国号为哲德沙尔汗国 。宣布脱离清廷 。俄国乘机占据了伊犁 。英国也虎视眈眈 。意图瓜分西北 。眼看 。1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 。将从大清的实际版图上消失 。
在这种局势下 。当时的三朝重臣李鸿章向慈禧太后启奏:“新疆乃化外之地 。茫茫沙漠 。赤地千里 。土地瘠薄 。人烟稀少 。乾隆年间平定新疆 。倾全国之力 。徒然收数千里旷地 。增加千百万开支 。实在得不偿失 。依臣看 。新疆不复 。与肢体之元气无伤 。收回伊犁 。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 。”
显然 。李鸿章是主张放弃新疆的 。如果当时清廷真的接受了李鸿章的建议 。那中国就亏大了 。从李的这一主张来看 。李鸿章确实缺乏爱国心 。想轻易放弃中国的土地 。这种态度是应该谴责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