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张之洞到底是如何上位的呢?( 二 )


晚清的张之洞到底是如何上位的呢?

文章插图
一、以清流办洋务
清流和洋务是晚清政坛上的一对老冤家 。
清流以翰詹科道的京官为主 。以参劾为工具 。监察官员 。批评时弊 。缺点是清流人物大多没有地方任职的经验 。流于纸上谈兵 。而且在和洋务人物博弈时 。缺乏真正的实力 。
而洋务大佬 。多为镇压太平天国、捻军战争中崛起的地方督抚 。诸如李鸿章、曾国荃等等 。这些大佬在地方推行有限的近代化改革 。看似威风 。但是背后则受到清流党的监察、弹劾乃至掣肘 。经常造成所做的洋务事业磕磕绊绊的问题 。
而张之洞的情况在晚清总督一级的大员中极为罕见 。因为属于清流党办洋务 。张之洞是同治年间进士出身 。后来在詹事府、翰林院任职 。以弹劾崇厚签订中俄密约而展露头角 。属于标准的清流党人 。也有人认为张之洞是同光年间清流党风头最健的“清流四谏”之一 。
但是和其他清流人物不同的是 。张之洞在1880年外放地方 。担任山西巡抚 。由此成为了一名官至封疆的清流人物 。因为这种身份上的特殊性 。张之洞兼跨清流、洋务 。在清流党中 。他是最有地方实际工作经验的官员 。且手操地方实权;在洋务派中 。他是少有的能够获得清流党手下留情乃至拥戴支持的官员 。
这种“两面人”的特点 。是张之洞成为晚清政坛大佬的一项重要原因 。
二、独特的行政作风
张之洞任职地方后 。也主持兴办洋务 。但毕竟是清流本色 。不过 。张之洞有一项行政作风 。却远远超过李鸿章等同僚 。那就是创办洋务事业好大喜功 。铺张、浮夸 。不求实际 。用现代的话来说 。就是工作不扎实 。善于搞政绩工程 。一些同辈的官员对之则评价为做事“七颠八倒” 。
诸如 。张之洞任职两广总督时 。推行修建海南岛炮台 。装备浮夸的概念型武器——压缩空气大炮 。而且还计划修建琼州海峡跨海大桥 。这些事物 。只求一鸣惊人 。并不考虑投入和实际效果 。
又如 。张之洞任职地方时 。也将近代海军建设视作是谋取政绩的门径 。任职两广总督时 。大张旗鼓地订造军舰 。建设水师学堂 。为了能快速产生效果 。抓住当时福建船政学堂经费不足、难以为继的机会 。张之洞以赞助经费为条件 。将船政学堂即将毕业的一班学生整体转入广东水师学堂 。使得刚刚兴办的广东水师学堂立刻有了毕业生 。成绩赫赫 。
当张之洞从两广调任两江后 。又将两广的模式在两江复制 。订造军舰、兴办学堂 。看似热闹 。实际上存在种种不求实际的弊端 。而当张之洞后来调任湖广总督后 。再次将这种经验在湖光复制 。创造出了有重复建设之感的湖北海军 。
张之洞的这种急功近利、搞政绩的行政作风还有很多例证可循 。诸如汉阳铁厂也是典型的好看不中用的例子 。但是张之洞接连不断释放出的政绩卫星 。却在官场上营造出了能臣的名声 。这也是张之洞之所以成为晚清政坛政治大佬的重要原因 。
其他观点:
晚清重臣张之洞 。学识渊博从科举前三甲冲进士入仕 。升官至巡抚 。自诩请流 。官场混得风生水起 。深得清庭倚重 。说实在的 。他是清庭的一个忠实走狗 。一生为清朝尽心尽力 。劳苦功高 。最后成了托孤重臣 。享尽荣华宵贵 。张的一生 。功过是非 。一时尚无定论 。他为清朝的贡献当然是非常重要的 。他的为官之道 。也是值得称道的 。但是在历史的进程中 。他却未脱离一个封建土大夫的格局 。一心为了一个腐朽落后的政权卖命 。可惜任他们歇尽所能 。亦未阻挡住历史的车轮 。终究还是淹没在历史前进的洪流中 。在封建仕大夫的群体里 。所谓的晚清名臣们无疑是其中的骄骄者 。他们为朝庭扫徐了不小忧患 。也为民族工业作出了一定贡献 。但他们顽固的封建思想注定他们不能跳出时代的桎梏 。更不能走出一条独立自主 。富国强民的革命创新 。追赶潮流的光明道路 。随看他们所忠心扶植的清朝灭亡 。他们的功名也随着化作一缕清烟 。弥散于茫茫的风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