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久任封疆有资历有威望,为何升任军机大臣却屡屡受阻?


根本原因是与把持朝政的权贵政见不一致 。张之洞是洋务派 。虽然朝中有李鸿章等洋务权臣 。但与张之洞的做法不同 。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更加务实 。而张之洞则务虚 。张之洞是晚清清流 。虽然翁同龢是清流中的极品 。张之洞是清流中的精品 。但两者的清流的层级有代差 。张之洞更加务实 。身段相对柔软 。总之 。很复杂 。有兴趣的话自己阅读清朝史料 。
其他观点:
张之洞是晚清中兴名臣 。他的一生仕途通畅 。二十六岁高中探花 。在京为官多年深得慈禧信任 。后来又历任湖广、两广总督 。纵横捭阖 。经营有方 。可他也有遗憾 。那就是七十岁之前一直无缘中枢军机处和内阁 。

张之洞久任封疆有资历有威望,为何升任军机大臣却屡屡受阻?

文章插图
清代文官最完美的履历 。是既入内阁担任大学士 。又入军机处为大臣 。曾国藩、李鸿章等重臣一直外任总督 。朝廷让他们入阁 。做个名义上的宰相 。张之洞历任封疆多年 。却一直没能入阁 。更别说是军机处了 。
从光绪中期以后的情况来看 。张之洞完全有资历入阁或是进入军机处 。而且他背后又有李鸿藻、张之万等人为援 。然而他偏偏栽在一个人的手里 。这个人便是翁同龢 。正是翁同龢屡屡从中作梗 。从而让张之洞久任封疆而不得内用 。
翁同龢与张之洞交恶 。缘于“户部报销”一事 。光绪十年 。张之洞担任两广总督 。主持了一系列战事 。又编练军队、建造港口、创办企业 。用款比其他省多出了十几倍 。而依照陋规 。户部对于报销款项有个不成文的标准:每一百万两要扣四万两 。张之洞认为两广开支多 。每一百万两扣两万两就可以了 。而主持户部的翁同龢则坚决不同意 。
张之洞久任封疆有资历有威望,为何升任军机大臣却屡屡受阻?

文章插图
被翁同龢卡住不能报销 。张之洞情急之下 。就找了担任军机大臣的张之万(张之洞族兄)从中周旋 。张之万又找到醇亲王说情 。讲述了张之洞在两广的困难 。在醇亲王的调解下 。翁同龢最终同意只扣两万两 。虽然款项得以报销 。但翁同龢从此对张之洞很有意见 。时常与他作对 。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张之洞派亲信到京师 。联络徐桐、荣禄等人造势 。想回京入军机处 。经过运作 。张之洞内调回京之事敲定 。然而当张之洞从武汉行至上海时 。忽然接到上谕让他仍回湖广 。后来得知 。是翁同龢从中作梗 。而其时刚好发生武昌教案 。张之洞虽然不满 。但只能调头回去 。
张之洞久任封疆有资历有威望,为何升任军机大臣却屡屡受阻?

文章插图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慈禧推行新政 。张之洞奉诏入京 。当时的军机处在颐和园值班 。奕劻请张之洞到军机处商议废除科举之事 。张之洞到了军机处门前却不肯上台阶 。军机大臣瞿鸿机聪明 。知道张之洞的意思 。因为大清有制度 。军机重地 。不得擅入 。张之洞就是想借此表示 。他不是军机大臣没有资格入军机处议事 。
张之洞此举说起来有点矫情 。因为按照规定 。被特命邀请到军机处商议政务的 。并不触犯法律 。张之洞不肯上台阶进门 。是因为他心中愤愤不平 。多年封疆大吏 。竟然一直不能进入中枢 。不得以 。军机大臣奕劻、瞿鸿机、鹿传霖(张之洞姐夫)、王文韶只能在军机处外面与张之洞商议 。
张之洞久任封疆有资历有威望,为何升任军机大臣却屡屡受阻?

文章插图
这次入京 。张之洞公事是协助朝廷推行新政 。私底下也在为进入军机处做努力 。因为他得知军机大臣上有空缺 。论资排辈怎么也得轮上他了 。但张之洞久为封疆 。从来都是唯我独尊 。在废除科举制上 。他雄心万丈地说:“科举一日不废 。则学堂一日不兴 。”这激起了军机大臣王文韶的极大不满 。也得罪了一大批维护科举的朝中大臣 。
等到委任军机大臣的旨意下来后 。人选却是荣庆 。虽然王文韶等人能阻止张之洞入直军机 。不过湖广重地 。张之洞经营多年 。却还是离不开他 。无奈之下张之洞不得不回到湖广继续担任总督 。
张之洞久任封疆有资历有威望,为何升任军机大臣却屡屡受阻?

文章插图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张之洞、袁世凯同入军机处 。直到这时张之洞多年的夙愿得偿 。而此前他又刚刚充任体仁阁大学士 。“入阁拜相”加上“入军机处” 。尽管两年多以后张之洞就去世了 。但总算是为自己的仕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
其他观点:
从光绪中期以后的情况来看 。张之洞完全有资历入阁或是进入军机处 。而且他背后又有李鸿藻、张之万等人为援 。但迟迟不能担任军机大臣原因其一就是得罪小人 。这个人便是翁同龢 。正是翁同龢屡屡从中作梗 。从而让张之洞久任封疆而不得内用 。翁同龢与张之洞交恶 。缘于“户部报销”一事 。光绪十年 。张之洞担任两广总督 。主持了一系列战事 。又编练军队、建造港口、创办企业 。用款比其他省多出了十几倍 。而依照陋规 。户部对于报销款项有个不成文的标准:每一百万两要扣四万两 。张之洞认为两广开支多 。每一百万两扣两万两就可以了 。而主持户部的翁同龢则坚决不同意 。经过多次周旋户部同意只扣两万两 。从此二人交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