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解读》这本书如何?可以做个评介吗?( 三 )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 。考古资料较之传世文献 。更接近于文献原貌 。但丁鼎先生并没有简 单、盲目的惟考古资料是从 。径据考古资料 。改动传世文献 。而是采取信而有征的处理方式:对传世本与简本存在歧异之处 。不径直改动传世本原文 。在注释中 。胪列简本相关内容 。即便简本与其他传世文献记载相同 。也不妄改传世本 。对传世本内容有误之处 。若无确凿证据 。而简本内容文意确较传世本为优 。则通常采取当据改体例 。加以处理 。

《礼记解读》这本书如何?可以做个评介吗?

文章插图
《礼记解读》这本书如何?可以做个评介吗?

文章插图
其次 。丁鼎先生对选取《礼记》诸篇的字、词、句、章 。尤其是对礼仪名物、制度的阐释 。对诸篇内容、意义的概括 。对有关问题 。尤其是自秦汉以来历代儒者争讼纷纭的《礼记》 成书时代及作者等问题的考辨 。也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
注释经文字、词时 。丁鼎先生对前贤 。如郑玄、王肃、孔颖达、朱熹、孙希旦、吕思勉、周予同、沈文倬、李学勤、钱玄、杨天宇等人的《礼记》训释、考证成果 。广征博引 。集思 广益 。不过 。丁鼎先生也没有一味地盲从前贤成说 。而是结合自己对相关文献的阅读、理解 。灵活地采取或纠正前贤谬论;或胪列众说 。择善而从;或胪列众说 。不妄下裁断 。由读者采 择;或对前贤之说予以证实、补充和完善等处理方式 。使注释更准确 。
三、《礼记解读》之社会意义
《礼记解读》既是一部学术佳作 。也是一部极便初学者和一般读者使用、阅读的通俗性 著作 。
自古以来 。礼书即因文字晦涩深奥等原因 。而素称难读 。无论是礼书经文 。还是秦汉迄 于明清时期历代儒者的注释、考订之作 。供专门研究者和已具一定功底者阅读、使用者多 。供初学者和一般读者阅读者少 。有些著作 。即便是专门研究者 。恐亦难尽晓其意 。这或许是 长期以来 。礼书难以广泛普及的一重要因素 。因而 。自二十世纪初起 。若干在礼学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学者 。就陆续将《礼记》的全部或部分篇章 。加以注释 。翻译成白话文 。以适应 初学者和社会大众之需 。
通览《礼记解读》全书 。简洁扼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该书的主要特色 。如何用简明扼要的文字 。对经文进行注释 。以往已不乏值得反思、借鉴的教训 。如西汉传习《尚书》的儒者秦延君 。注释《尧典》篇题名“尧典”二字 。竟用十余万言 。注释“若曰稽古”四字 。也用三万余言 。可以想象 。读者阅读他的著作时 。阅读经文 。已煞费精力 。本来希冀秦氏的注释 。能为阅读、理解经文 。提供便利 。未曾意料却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去阅读、理 解秦氏庞杂繁芜的注释 。古代经学注释之弊 。由此可见一般 。
同样 。在现代社会 。如何将古代文言文转换为现代白话文 。如何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白话文 。准确地诠释古代礼仪名物与制度 。是从事注译工作的学者必须小心谨慎、妥善处 理好的问题 。在世风、学风颇显浮躁、利益至上的今天 。一些出版机构和学者为谋利、稻粱计 。或不顾学术研究之严谨、求实、准确 。或缺乏一定的学术积累与功力 。撰写、出版的若干古籍白话译着 。谬误百出 。以讹传讹 。贻害匪浅 。
作为当代礼学研究名家 。丁鼎先生在礼学研究领域已沉浸多年 。积累丰富 。因而能驭重若轻 。以简明扼要、 深入浅出的现代白话文 。对《礼记》诸篇进行注译 。
值得称道的是 。丁鼎先生在许多细节问题上 。不惮劳烦 。尽可能地为读者提供便利 。如广征博引 。胪列众说 。为读者省却了繁琐乏味的翻阅查检之劳 。为避免注文繁琐、冗长 。涉及有关史事、礼仪时 。丁鼎先生往往清楚地注明与该文相关的史事、礼仪的出处 。以满足学 者查索 。或感兴趣的读者了解详情之需 。
其次 。丁鼎先生不嫌惮难劳烦 。为若干生僻字加以现代拼音 。这就为读者省却了查阅字 典之劳 。阅读过古籍的读者 。尤其是初读、初学者 。或都深有体会 。阅读文言文古籍 。本已不易 。若再因不认识的繁体字、异体字、生僻字而频频查阅字典 。更增阅读之难 。许多读者往往因此废卷不读 。丁鼎先生的做法 。无疑使读者在愉悦的心态下 。愉快的阅读 。读有所得 。
第三 。丁鼎先生对古汉语某些字、词特殊用法的注译 。也为初学者和一般读者提供了便利 。同一个字 。在不同的语境下 。有时会被赋予不同的词性、含义 。古汉语的通假现象 。也 往往会误导读者 。如《曲礼下》 “不粥祭器” 。如按一般理解 。粥音周(zhōu) 。稀饭之意 。就易误解这句话的含义 。但若了解此处的“粥”字通“鬻”字 。音玉(yù) 。出卖、出售之意 。那么 。“不粥祭器”的含义是 。无论何种缘由 。都不能出卖祭祀时使用的器具 。以此强调祭器的重要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