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汝昌先生认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只是”改为“应是”或“恰是”更好,你怎么看?


周汝昌先生认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只是”改为“应是”或“恰是”更好,你怎么看?

文章插图
周汝昌先生认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只是”改为“应是”或“恰是”更好,你怎么看?

文章插图
周汝昌先生认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只是”改为“应是”或“恰是”更好,你怎么看?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我们先看看原文——
登乐游原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
周汝昌先生认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只是”改为“应是”或“恰是”更好,你怎么看?

文章插图
而周汝昌先生却另有一番论述 。如下——
《唐诗鉴赏词典》玉谿此诗却久被前人误解 。他们把「只是」解成了后世的「只不过」、「但是」之义 。以为玉谿是感伤哀叹 。好景无多 。是一种「没落消极的心境的反映」 。云云 。殊不知 。古代「只是」 。原无此义 。它本来写作「祗是」 。意即「止是」、「仅是」 。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 。别家之例 。且置不举 。单是玉谿自己 。就有好例 。他在《锦瑟》篇中写道:「此情可待(义即何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其意正谓:就是(正是)在那当时之下 。已然是怅惘难名了 。有将这个「只是当时」解为「即使是在当时」的 。此乃成为假设语词了 。而「只是」是从无此义的 。恐难相混 。
周汝昌先生的一番新解 。让人有了新的领悟 。耳目一新 。心态积极 。大自然的景色使人心胸宽广 。心中不快也随之消散 。
时代在变迁 。文字也在演变 。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意思 。无论怎样改变 。自己认为适合心中意境即佳 。
周汝昌先生认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只是”改为“应是”或“恰是”更好,你怎么看?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语言在不断的演变 。同样的词 。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意义 。这样的现象 。在古诗词中更是常见 。李商陷《登乐游原》 。千年来人们一直把它当成一首感叹年华衰老、美景不长的诗 。但周汝昌先生说 。一直以来 。我们都理解错了 。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
周汝昌先生认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只是”改为“应是”或“恰是”更好,你怎么看?

文章插图
传统的理解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的「只是」都理解成「只不过」的意思 。表达一种美景不长的感慨 。周汝昌先生认为 。这里的只是应当理解成「恰是」的意思 。对此 。先生在《唐诗鉴赏词典》里有一番论述:
玉谿此诗却久被前人误解 。他们把「只是」解成了后世的「只不过」、「但是」之义 。以为玉谿是感伤哀叹 。好景无多 。是一种「没落消极的心境的反映」 。云云 。殊不知 。古代「只是」 。原无此义 。它本来写作「祗是」 。意即「止是」、「仅是」 。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 。别家之例 。且置不举 。单是玉谿自己 。就有好例 。他在《锦瑟》篇中写道:「此情可待(义即何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其意正谓:就是(正是)在那当时之下 。已然是怅惘难名了 。有将这个「只是当时」解为「即使是在当时」的 。此乃成为假设语词了 。而「只是」是从无此义的 。恐难相混 。
周汝昌先生认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只是”改为“应是”或“恰是”更好,你怎么看?

文章插图
对于周汝昌先生的这个解释 。张忠纳先生评注版的《唐诗三百首》认为 。“夕阳无限好”一句为正面颂扬 。语气已结 。最后一句应以转折意为好 。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这一句作为好景不长的经典表达 。已经变成了我们日常使用的俗语 。而一句话语 。一旦用俗了 。往往理解就会偏表面化 。当我们再听到看到这一句话语时 。就很难感受到这句话语深刻内涵带来的强烈冲击体验 。相反 。周汝昌先生的解释 。赋予了这首诗一种新的意义 。这种陌生的解读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人生体悟 。
傍晚的时候 。诗人心情不好 。为什么心情不好 。诗人没有说 。人在很多时候都会没来由地感受到莫名的消极情绪 。不是因为月经来了 。也不因为受到领导打压同事排挤 。只是没来由地感到人生的无望 。
心情不好 。于是诗人驱车驱车散心 。他并没有寻友排遣 。而是独自一人登上了乐游原 。独自一人很重要 。因为当有他人存在的时候 。我们总是用各种伪装一层一层地将自己包裹起来 。只有我们独自一人的时候 。我们才能看到真实的自己 。在独自一人的漫游中 。我们直视自己内心的悲伤 。探寻自己内心的迷茫 。
周汝昌先生认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只是”改为“应是”或“恰是”更好,你怎么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