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前三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怎么理解更合理?( 二 )


第三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说的是个人的自我道德修养 。人活在世界上 。最重要的是个人的修为 。道德修养靠自己 。工作生活靠自己 。一切都要靠自己 。所以孔子说 。我欲仁 。仁至矣 。就是说我要想追求仁道 。那么就可以得到仁道 。孔子还说 。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 。意思是君子追求仁德 。靠自己的修为 。而小人做事老是要依靠别人 。做错了事情 。也要怪罪别人 。从来都是推脱自己的责任 。因此 。孔子认为君子之道 。就是首先要管理好自己 。和别人无关 。所以 。别人理不理解 。其实并不重要 。
综上 。论语中的开头这三句话 。意义重大 。分别阐述了儒家学说中的学习之道、人伦之道和君子修心之道!
其他观点:
《论语》开宗明义的第一章:“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的真正的意思不是以往曲解的那些错误的意思 。而恰是与其相反的意思: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的正确解释是:
“学”习用主导意见指导人选择时 。“而”要练“习”成一个明白的习惯 。只能提出一个明确的指导意见“之\" 。不能“亦”左亦右 。“说”模棱两可的话 。要接受啊(乎)!
例如:讲指导意见、答问题、报价格等 。只能讲一个意见、答案、准价 。不能讲模棱两可的意见、答案 。报三五元的两可价 。
但人们不同意 。可以商量 。引出下句不能硬让人同意 。即“有朋友自远方来”的意思 。这也是孔子《论语》的本意 。以往把《论语》开宗明义的这几句密切相关的话 。解释为不相关的反意话 。其它解释能正确吗?
【论语前三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怎么理解更合理?】《论语》的“语\"不是人与人交流“说话” 。可以说模棱两可的话 。而是像太阳一样指导人 。只可以“曰\"一个明白准确的意见 。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的正确解释是:
(是接上面第一句话 。自己提出指导意见之后),“有” 赞成、拥护的听众群、读者群、消费者团购及现在说的粉丝群拥护、赞成的“朋\"(是好事) 。但“自\"己要坚决\"远”离自己一方的人当托儿 。用各种\"方”法约束听众群、读者群、团购者及现在说的花钱买粉丝虚数等\"来\"制造假的赞成、拥护自己的指导意见 。购买自己定价的货 。没有不同意见的做法 。\"不\"要这样自己\"亦“是自己 。\"亦\"代表听众等对方 。串通一气,自哄自 。亦哄人 。自誉自娱自\"乐” 。要接受啊(“乎\") 。不能不听不同意见、呼声 。不呼吸啊(乎)!
“朋”字不是现代汉语中朋友那么简单的意思 。而是“月\"制约“月” 。即赞成、拥护自己意见的听众群、读者群、消费者团购及现在说的粉丝群等叫“朋\" 。
《论语》论述思想理论语言 。提指导意见时 。怎么能冒出一句有朋友从远方来 。不也很高兴的话吗?照以往这种曲解 。不是成了“瞎公鸡冒叫”吗?这与孔子与我们倡导的专心致志地学习、工作 。要心无旁骛的原则明显相违 。不合常理常规 。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的正确解释是:
“人\"治社会的人\"不知”(如上)提出正确的指导意见的要求 。自己\"而不”要愠”怒 。\"不\"要“君子”自己\"亦“是\"君” 。让人提不同意见 。\"亦\"是不准提不同意见的“子”曰指导意见 。“君子”与“君”、“子”分辨不清 。要接受啊(“乎\")!
因此 。人们不知我如上的正确的解释 。说\"没听说过\" 。而我也不愠怒 。不能自己亦是让人有不同理解(千百年对《论语》的曲解 。习非成是 。是客观存在) 。亦是不准有不同理解的指导意见 。“君子\"与“君\"、“子”分辨不清 。坚决接受《论语》的正确意见啊(“乎\")!
详见拙著《破译<论语>背后的龙学密码》 。
(文/刘树成)

论语前三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怎么理解更合理?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