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中,为什么以刘子骥病终结尾?


回答这个问题前 。絮絮先带大家回顾一下《桃花源记》的末尾两段:
既出 。得其船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 。及郡下 。诣太守 。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 。遂迷 。不复得路 。
南阳刘子骥 。高尚士也 。闻之 。欣然规往 。未果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
从原文来看 。截止至太守遣人跟着那名渔人前去寻找桃花源却迷了路处 。确实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结尾了 。但为什么作者还偏偏要提起南阳刘子骥呢?

《桃花源记》中,为什么以刘子骥病终结尾?

文章插图
我们还得从这个故事的开头说起:这个故事以晋太元中为背景 。讲述了一个捕鱼人误闯桃花源 。并机缘巧合见识了一个美好平和的方外世界 。
晋太元年间 。前秦势力对东晋政权虎视眈眈 。一时间 。东晋兵荒马乱 。战乱之下 。百姓生活自然是动荡不安 。直到太元八年 。东晋在淝水之战取得全面胜利 。这才给晋王朝换来了存活的机会 。然而外乱平了 。内政又不稳了 。如此一来 。赢了战争后的东晋王朝又陷入一派动乱中 。
《桃花源记》中,为什么以刘子骥病终结尾?

文章插图
值得注意的是 。《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又与其中的故事背景有所不同 。《桃花源记》大约创作于永初二年 。在此之前一年 。刘裕刘裕废黜晋恭帝 。建立宋朝 。
可以说 。整部《桃花源记》除了桃花源 。其余从里到外 。在作者陶渊明看来都是一派乌烟瘴气 。在现实的污浊黑暗衬托下 。桃花源越发显得美好、引人入胜 。
《桃花源记》中,为什么以刘子骥病终结尾?

文章插图
听了渔人叙述 。太守随即遣人随行寻找桃花源 。太守一行人代表了官僚阶级对桃花源的兴趣 。就如同恶狼看见美味的肉一般 。其心不诚 。也不干净 。所以即使跟着标记也再寻不得桃花源入口 。故事到这里 。本来应该结束了 。
《桃花源记》中,为什么以刘子骥病终结尾?

文章插图
可偏偏陶渊明又引入了一个新人:刘子骥 。并对他进行了简单解释:高尚士也 。
这一引入为从侧面桃花源更添了一分美好:不仅官僚富贵人家向往桃花源 。品德高尚的人也同样向往桃花源 。
同时也为桃花源添了一分神秘:因为纵使像刘子骥这样高尚的人物也没能找到桃花源的入口 。
寻病终 。后遂无人问津
文末提到刘子骥最终因病去世了 。“因病去世”加在这里不免有种因寻不到桃花源郁郁寡欢的意味 。刘子骥对桃花源的向往可见一斑 。如此一来就进一步烘托出了桃花源的美好 。
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至今无人知晓 。世人更偏向于认为是陶公编造出来的一个幻想中的世界 。因为除了这篇《桃花源记》再没有其他文字记载桃花源了 。
《桃花源记》中,为什么以刘子骥病终结尾?

文章插图
所以陶公从小说的角度在文末自圆了说法:为什么后来除了这篇《桃花源记》外再无他人提起桃花源呢?因为刘子骥病逝后 。无人问津了 。就这样 。桃花源因短短一句看似多余的结尾变得更加扑所迷离 。
(图源网络)
欢迎关注@吴婉绚
解锁更多历史趣谈&伟人事迹 。与你一起趣读诗书 。游走于国风|文史|时评间~
其他观点:
这个问题前不久刚和朋友讨论过 。他当时也觉得疑惑 。在《桃花源记》里 。其实写完倒数第二段就已经可以可以结束了 。从文章结构来说 。已经很完整了 。
也就是说 。写到渔人沿途做好记号 。回来给太守汇报 。太守派人跟渔人一起前往寻找 。却找不到他此前所作的记号 。从此再也找不到去桃花源的路 。
《桃花源记》中,为什么以刘子骥病终结尾?

文章插图
在这里结束 。情节就已经很完整了 。那为什么后面还要加一个刘子骥的故事作尾巴?
且看《桃花源记》最后一段:
南阳刘子骥 。高尚士也 。闻之 。欣然规往 。未果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
先看看 。刘子骥是何人也?刘子骥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并且是跟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 。而桃花源这个世界 。从前文看起来更像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地方 。而在这最后一段 。他加上了一个有史可考的真实人物 。这就让整个故事显得亦真亦幻 。让人摸不清到底是真是假 。也让桃花源的存在显得更加真实 。我认为 。这是其一 。
《桃花源记》中,为什么以刘子骥病终结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