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格律要求严格,是不是古体诗就随心所欲,毫无限制?


先解释清楚什么是近体诗 。
近体诗 。指的是我国唐代所形成的律诗和绝诗(即绝句) 。以及排律 。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对其句式、句数、字数、声律、韵律均有一定的格式和要求 。
古体诗 。亦叫作:古诗、古风 。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之所以称为古体诗 。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 。
古体诗的产生较早 。按照时期划分 。应该是形成于汉魏六朝 。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 。以及这一时期的文人诗、杂体诗等等 。
古体诗的写作形式比较自由 。篇幅长短没有一定的定数 。少者仅二、三句 。多者会长达数百句(如:《焦仲卿妻》〈即后人称为:《孔雀东南飞》的是也〉) 。
古体诗的每句字数也没有一定的规定 。或四、五言 。或六、七言 。或五、七言杂以三至十一言 。依照其字数 。可称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体 。其中以五言、七言的诗体较为常见 。所以 。又叫作:五古、七古 。
古体诗多是使用口头语言 。不讲究对仗 。其押韵的范围较宽松 。也比较自由 。平仄韵均可使用 。既可以句句押韵 。一韵到底 。也可以间隔换韵 。
如: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观沧海》一诗: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
【近体诗格律要求严格,是不是古体诗就随心所欲,毫无限制?】树木从生 。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
诗中押韵:海、峙、起、里、志:之部;茂:幽部 。之幽合韵 。
又如:《孔雀东南飞》一诗中 。诗歌长达数百句 。其押韵也有近百 。并多为合韵 。
这个就是古体诗的有关问题 。
附:五言诗和七言诗均产生于汉朝 。五言诗起源于西汉的民谣 。七言诗最早的是《柏梁台诗》 。
至近体诗形成以后 。唐代及后人也仍然有按照古体诗的写作方法写诗的 。即:不讲究平仄和对仗 。这种诗应该称为古体诗 。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行路难》 。杜甫的《北征》 。白居易的《琵琶行》等等 。
目前有些人对此问题弄不明白 。以为唐代的诗都是近体诗 。指责其不押韵等等 。弄清楚两种诗体的区别就清楚了 。
所以 。现代诗人作诗时 。最好在题目下注明(比如:七律、七绝等) 。有心人可以看一下 。毛泽东主席的诗词 。均有注明的…
其他观点:
近体诗格律要求严格 。是不是古体诗就可以随心所欲 。毫无限制?
相对近体诗来说 。古体诗类似于古人的自由诗 。虽然古体诗不必考虑对仗、黏连等规则的束缚 。押韵也可以押邻韵 。不必使用律句 。所以要简单的多 。
但古体诗也有自己的规则 。并不是可以随心所欲 。任意乱写 。如果不懂的话 。做出来的“诗”依然是外行的作品 。
因此 。无论写哪种题材的作品 。都要为表现主题服务 。表意为先 。主要看内容 。其次才是形式 。不能简单地把古体诗当作毫无束缚的自由诗来看待 。
其他观点:
“替、对、粘、韵”是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分水岭和试金石 。
马蹄韵两平两仄交替的用字组句原理 。简称为“替” 。句中“一三五不论” 。是在有效规避孤平、三平尾、三仄尾条件下 。诗界“前宽后严 。仄宽平严”的变格潜规则下的宽格平仄 。否则有悖于马蹄韵两平两仄交替的用字组句原理 。统称为“失替” 。
上下句双数位置平仄相反 。简称为“对” 。否则视为“失对” 。
上下句为一联 。上联第二句与下联第一句双数位置平仄相同 。简称为“粘” 。否则视为“失粘” 。
首句或双数句末为韵尾相同的平声字 。且在同一首诗内不可换韵 。简称为“韵” 。否则视为“出韵” 。
符合“替、对、粘、韵”者为近体诗 。“失替、失对、失粘、出韵”者为古体诗 。
“替、对、粘、韵”是律绝和律诗体裁形式赖以存在的基本平仄押韵规则 。“二四六分明”必须严格遵守 。这是有马蹄韵与启功先生《诗文声律论稿》整理归纳众多格律诗例提出“平仄竿”格律诗正格平仄截句法等坚实理论基础的 。否则就是古体诗了 。
古体诗本无严格的平仄押韵规则 。可使用非对仗重复用字 。押韵可平可仄 。可用“邻韵”(韵尾相近的古韵字) 。同一首诗内也可换韵 。脍炙人口 。流传千古的古体诗不胜枚举 。例如张若虚“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崔颢的《黄鹤楼》、诗仙的《静夜思》、诗圣的《复愁十二首》其三、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之涣的《凉州词》 。是古圣先贤们不会写近体诗吗?不是!古体诗本来就不用讲究近体诗的平仄押韵规则 。例如失替的“孤平拗救体”、“鲤鱼翻波” 。失对的“偷春体” 。失粘的“折腰体” 。出韵的“孤雁出(入)群”……都是古体诗的翻版 。要不 。还有近体诗与古体诗等体裁分类的必要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