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柳宗元的《江雪》极尽凄凉,你怎么看?应该如何赏析?


谢邀回答
柳宗元在805年 。因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永贞革新运动被贬谪永州 。当时 。无权无官舍 。实际上过着被软禁的流放生活 。母亲又因困苦病故 。是其一生中最为凄苦的时期 。但政治上的失利并没有摧毁诗人的坚强意志 。而把精神寄托在诗歌的创作上 。表现了倔强高傲的品格 。《》江雪就是在这个时期所作 。大约807年 。
千山鸟飞绝 。
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 。
独钓寒江雪 。
这首诗从其意境和表现出来的艺术感染力看是很凄凉 。但是不是最凄苦 。我查了不少资料 。有两个结果:
1.凄凉得相似 。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 。
凌寒独自开 。
遥知不是雪 。
为有暗香来 。
还有不少 。短句较多 。不一例举 。这一首看来比不上《》江雪凄苦 。
2.不同看法 。中华书局有一篇论文认为 。《》江雪是相当积极向上的一首诗 。由凄苦到清高傲然 。由倔强到渴望建功立业的心路历程 。
对一首诗的不同看法是常见现象 。较真也没有什么意义 。
【有人说柳宗元的《江雪》极尽凄凉,你怎么看?应该如何赏析?】那末怎样评价这首诗呢?我想还是看看古代名家的评论 。
苏轼《》东坡题跋:柳子厚千山鸟飞绝...人性有隔也哉 。殆天所赋 。不可及也已 。
范晞文《》对床夜话:唐人五言四句 。除柳子厚《》钓雪一诗之外 。极少佳音 。
我们现代诗词大家对这首诗评论的更多 。不胜枚举 。
其他观点:
枊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这两句诗我觉得太恐怖了
其他观点:
《江雪》是柳宗元最为知名的一首诗 。这首诗仅仅用二十八个字就把一幅寒江孤舟、老翁垂钓的江雪图描绘得淋漓尽致 。《江雪》入选了小学语文教材 。不少人在儿时已能成诵 。然而古诗词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朗朗上口的声调 。更多的是在于 。当你日后某一刻经历过同样的场景 。那些蕴藏在古诗词中的意境、诗人在创作时的心境 。都能一一浮现在你眼前 。成为自己的体验 。《江雪》这首诗的凄寒之感在小学摇头晃脑的朗诵的时候可能无法体会 。但是年岁渐长 。世事苍凉 。就算没有去寒江垂钓 。也能感受到诗中的孤独与寒凉了 。若说此诗极凄凉之致 。那么其凄其凉又从何而来呢?
1.意境之凉
意境是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不仅是文学作品 。绘画作品乃至电影中也有意境 。而本诗的意境传达主要是通过几个极其简单的意象:千山、万径、孤舟、寒江和一老翁 。这些意象的特点就是清寒的 。千山的意象可以是无属性的 。但是有飞绝的鸟 。便把人的视觉拉到了白茫茫的山顶的天空 。那是同样的一片孤寂 。\"万径人踪灭\"也是同样的效果 。即以\"无\"写\"空\" 。以消失了的意象来衬托环境的清幽冷寂 。千山万径都只有老翁一个人的身影 。茫茫大雪中只有一粒人影、一介孤舟 。用山水画的理论来说 。就是惯用的\"留白\"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中也采用了这样的手法:\"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不同的是 。《江雪》中老翁的形象更加得凄寒 。因为没有\"痴人\"与他相遇饮酒 。万水千山 。却总是只有一个人而已 。这里就要说到创作者心境的投射 。

有人说柳宗元的《江雪》极尽凄凉,你怎么看?应该如何赏析?

文章插图
2.心境之凄
老翁是柳宗元吗?真的是柳宗元去寒江钓雪了吗?也许是 。也许不是 。但在作者的心里 。这个老翁就是作者自己 。柳宗元被贬永州时 。只有三十岁出头 。本应是仕途上升期 。却无奈遭到了事业上毁灭性的打击 。柳宗元不是一个达观豁达的人 。无法像吃货苏轼一样被贬到岭南还想着\"日啖荔支三百颗\" 。也不能像他的好友刘禹锡一样 。吟秋却不悲秋 。直言\"秋日胜春朝\" 。对于这场政治上的失意 。他始终是放不下 。或许在柳宗元的心里 。自从被贬之后 。人生已经到了严酷的冬天 。而他一个人在寒江上垂钓 。眼前是白茫茫的大雪 。头顶是苍茫茫的天空 。身后空无一人 。这种人生生而孤独的感受在这样清冷的环境中被放大到极致 。他是在钓鱼吗?是在钓雪吗?我认为都不是 。他只是在品尝自己的孤独 。
《江雪》这首诗总让我想到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雪国》 。《雪国》中也有雪景的描写 。但由于是小说 。它还是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 。传达了人生虚无与徒劳的主旨 。我想柳宗元也是在那片大雪里 。感受到了与川端康成同样的心境 。是人生的孤独与徒劳 。是生命过早的残朽 。是一颗寂灭枯死的心 。在感受着这个世界 。永恒的时间流动和万古不灭的虚空 。(作者:寒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