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源流论白话文翻译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全文( 三 )


11 清代之学
张璐《诊宗三昧》 。评述诸家脉理 。并曰“得心应手之妙 。如风中鸟迹 。水上月痕 。苟非智慧辨才乌能测其微于一毫端上哉?”
张志聪《侣山堂类辨》 。右高阳生而左王叔和 。并引据为高阳生者翻案 。
高世栻《医学真传》 。其从师于张志聪 。从《脉诀》与其师同 。而其又从禇澄之说 。与其师大相反对 。
黄元御《灵素微蕴》《金匮悬解》于四诊九候之法言之颇详 。并诃诋历代名医之误 。独高阳生大肠候于右寸 。小肠候于左寸之说未尝非之 。
徐大椿《医学源流论》以为病名有万 。而脉象不过数十种 。一脉可主数十症 。一病可见数十脉 。以为无凭 。而又确有凭 。而究亦不尽可凭 。总以参合四诊 。乃为有得 。
其论岐黄仲景之治病法 。愈密愈疏 。而汉以后之说使后世有所考见 。论颇持平 。独“太素脉”到底诘驳 。
柯琴以仲景名阴名阳之十种脉 。谓阴阳两分 。自成对峙 。阴阳配偶 。惟见五端:浮沉是脉体 。大弱是脉势 。滑涩是脉气 。动弦是脉形 。迟数是脉息 。不得概以脉象视之 。又论脉有对看、正看、反看、平看、侧看、微底看六法 。
高鼓峰《医家心法》辨脉证从逆 。又旁涉象数之学 。
陈修园《时方妙用》融通《内经》、叔和、濒湖、景岳之说 。改浮沉迟数四纲以浮沉迟数虚实实缓大八脉为主 。而以兼见之脉附之 。力破崔紫虚之藩篱者 。
费伯雄《四言脉法》比紫虚旧作为略 。然多心得之学 。如“平时讲求精切 。阅历既多 。指下之妙 。得之于心 。不能宣之于口 。即如六阳脉偏于浮大 。其沉候即在常脉之中候 。不得谓之沉候全无也 。六阴脉偏于沉细 。其浮候即在常脉之中候 。不得谓浮候全无也 。”
罗定昌《脏腑图说》援引卦方位以谈医 。谓三焦属申 。心包络属巳 。必分配于两寸 。
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其六腑分配之法兼取上下分属与脏腑同候二义 。谓大肠宜配右尺 。亦有时诊于右寸 。以脏腔一家故也 。
小肠从心配在左寸 。亦可配于左尺 。以上下相从故也 。与陈修园之说相似 。可互证 。
并采西医之说 。乃分气管血管 。两样诊法 。谓迟数是脉管事 。中属血 。浮沉是脉管外事 。属气 。然唐氏固所谓有志之士 。步王勳臣之后 。欲沟通中西 。倡首于举国所不为之际 。独自讲求 。
余如诸家之零辞碎义 。繁杂不能悉载 。统而观之 。汉以前脉学 。为发明岐黄玄奥时代;西晋以至金元 。为王叔和、高阳生等学说盛行时代;明代为攻击王叔和、高阳生等以复古义时代;清朝为翻明人学说 。调停两可 。又渐趋于西学 。有待于折衷时代 。斯实数千年来之迁变 。考脉学者不可不知也 。
中医号脉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从古代一直被沿用传承至现在 。足以可见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科学性 。中医自古便有号脉这一绝学 。望 。闻 。问 。切始终以普遍应用的技巧 。尤其是切脉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 。中医号脉其实就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 。以探查脉象 。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 。一般是不浮不沉 。不大不小 。不强不弱 。不快不慢 。均匀和缓 。节律整齐 。又称为平脉或缓脉 。平脉至数清楚 。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 。相当于72~80次 。节律、强弱一致 。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 。也属正常 。如年龄越小 。脉跳越快 。婴儿脉急数 。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 。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 。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 。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 。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 。剧烈运动长途步行 。饮酒饱餐 。情绪激动 。脉多快而有力 。饥饿时则脉较弱 。

医学源流论白话文翻译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全文

文章插图
医学源流论白话文翻译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全文

文章插图
1、大小:
观察气:大气旺 。小气虚 。
2、快慢:
观察精:快精虚 。慢精足 。
3、硬软:
观察火:硬火多 。软火少 。
4、浮沉:
观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 。沉里症 。
5、匀乱:
观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 。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
常见的异常脉象:
浮脉
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 。轻取即得 。重按反而变弱 。一般情况下 。提示病邪在表 。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 。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