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谢谢邀请!这是孔子《论语十二章》里的一句话 。温:复习 。温习;故:旧的;而:转折连词;知:了解;意思是复习学过的知识 。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就可以当老师了 。也用以指吸取历史经验 。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文章插图
《论语》中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意思是:“温习以前学习的知识 。便能获得新知识、新认识、新能力 。就可以凭借这些做老师了 。”按照字面意思理解 。一个人经常温习旧知识 。以便获得新知识 。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但是 。每每读到这句话 。我总有一点疑惑:几乎所有人学习时都会这样做 。假如人人都做别人的老师 。这个老师当得也太容易了 。岂不有“好人为师”之嫌?
其实 。孔子在这段话里强调的是“温故”对于“知新”的重要性 。没有“故” 。就无所谓“新” 。要想“新” 。就必须继承“故”、师法“故”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
“温故知新”做为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 。是孔子对我国传统教育教学理论的一大贡献 。孔子一贯重视温习的重要作用 。《论语》开篇即说:“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如果在“温习”的基础上 。又获得了新知 。岂不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然而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 。许多老师为了赶进度 。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旧知识的复习 。结果学生在学习新知时 。由于前面的知识没有学会 。或者遗忘 。造成新知识学习的困难 。研究表明 。“差生”都是由于知识的缺陷积累造成的 。所谓“缺陷积累” 。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对相关知识当时没有学会 。或者相隔一段时间后遗忘 。过后又没有通过及时的“温习”加以补偿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夹生饭”越积越多 。于是在学习更高级的知识时 。产生了学习障碍 。从而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差生也就产生了 。鉴于此 。许多学校采取“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的做法 。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 。不间断地温习旧知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文章插图
传统课堂教学中 。第一个步骤是“复习旧知” 。目标教学中叫做“前提测评” 。这个步骤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正遵循了“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 。不知什么时候 。这一步骤被许多教师取消了 。变成了“创设情境”或者其它 。由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 。有些学生在理解新知时就产生了困难 。课堂教学效果其实并不好 。还有的学校由于减负的需要 。取消了单元复习检测 。一门心思赶进度 。这些做法都违背了“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 。必将大大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
“温故知新”也是一切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的保证 。一切新理念、有方法的产生绝不是空穴来风 。是师法传统、继承传统的结果 。没有继承 。就没有创新 。改革中 。我们要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有的学校意识不到这一点 。喜欢赶潮追风 。今天一个理念 。明天一个模式;今天学洋思 。明天学杜郞口 。令教师摸不清头脑 。实际上 。任何一项成功的改革经验 。都是结合本校实际 。继承传统结果 。情境教学是这样 。成功教育是这样 。洋思和杜郞口的成功也概莫能外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文章插图
还有一些刚刚上任的新校长 。为了显示自己“新官上作三把火”的威风 。还没有来得及对学校的办学传统进行梳理 。就急于否定前任校长的做法 。急于推行自己的“新政” 。真可谓“乱轰轰你方唱罢我登场” 。结果带来了学校的混乱 。教育是最经不起折腾的事业 。来不得半点急功近利 。学生也不是校长的试验品 。改革一旦宣告失败 。就会毁掉一批孩子 。所以 。每一个对教育有责任心的校长 。都要坚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这是教育的法则 。也是其他任何一项事业成功的法则 。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 。个人管见 。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
其他观点:
谢谢邀请 。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原文出自《论语.为政》 。《为政》篇包括24章 。主要讲的是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原则 。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是我们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的儒学思想渗入到我们的生活、文化领域 。影响了我国及世界各地一代又一代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