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含义?有哪些例子?

【如何理解“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含义?有哪些例子?】
你说的这段话是孙子兵法里面的 。以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
孙子兵法不是为了打仗 。而是为了不打仗 。取得胜利的目的的 。所谓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 。意思就是说 。能不打就不打 。实在没办法了再打啊 。
首先 。利用谋略 。尽量不动手就达到制服对方的目的 。如果现在的心理战 。借刀杀人等等 。都是用的这样的策略 。
其次 。如果上兵伐谋达不到目的的话 。那么就去找他谈判吧 。一起坐下来谈一下 。协商如何办事 。
最后 。如果商量不下来 。那么只有动武力了 。看谁打得赢 。就按照谁的办了 。
总结 。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 。是孙子兵法的精髓 。这体现了古代人的智慧 。只有无可奈何之下才动用武力 。
其他观点:
《孙子兵法》里的《谋攻篇》讲到“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 。其下攻城 。”
意思是:最上策是伐谋 。然后是伐交 。第三才动刀兵打 。最糟糕的是攻城 。不到万不得已 。千万不要去攻城 。
上兵伐谋
“上兵伐谋”的意思是伐掉对方的计谋 。伐是谓语 。谋是宾语 。伐掉他的谋 。要打消他的计谋 。目的是要把战争消灭在萌芽阶段 。
一种是伐掉他主谋的人 。让他丢掉主心骨 。就没法打了 。没人出主意了 。
还有一种是伐掉他心头的念想 。让他自己不想打了 。

如何理解“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含义?有哪些例子?

文章插图
举个例子:
东汉的开国名将寇恂 。去讨伐一个拥兵万人的叛将高峻 。之前打了一年都打不下来 。
寇恂大军一到 。高峻就派军师皇甫文为使者来见 。寇恂二话不说 。把皇甫文直接推出去就斩了 。然后让他的副使回去告诉高峻:“他的军师没礼貌 。已经被我杀了 。如果他要投降 。赶快投降;如果不想投降 。那就固守吧 。看看能怎样 。”
高峻马上就投降了 。
寇恂手下的将领们就看不懂这是什么高招 。皇甫文是军师 。两国交兵 。不斩来使 。你怎么也不问他一句就把他斩了 。然后叫高峻投降 。他就降了呢?
寇恂解释 。皇甫文是高峻的军师 。高峻派他来就是来探我们的虚实 。
“留之则文得其计 。杀之则峻亡其胆 。”
如果留下他 。放他回去 。皇甫文一路来观察我们 。他就已经想好了怎么跟我们打 。回去他俩就商量 。定计来对付我们 。我把他杀了 。高峻就没了主心骨 。他就吓破了胆 。这就是上兵伐谋 。他伐掉了高峻的谋 。这个谋就叫皇甫文 。
其次伐交
伐交是要伐掉他的外交 。破坏他的外交 。绝了他的外援 。
如何理解“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含义?有哪些例子?

文章插图
举个例子:
战国谋士合纵连横 。苏秦、张仪都是干伐交的活 。张仪伐掉楚怀王和齐国的外交联盟 。
楚怀王是合纵抗秦的盟主 。又和齐国结盟 。这时他的势力在秦国之上了 。秦国的丞相张仪为了破坏齐楚联盟 。访问楚国 。引诱楚怀王 。说如果你跟齐国绝交 。和秦国结盟 。秦国愿献出桑榆之地六百里给楚国 。
楚怀王为利益牵引 。马上派人去跟齐国绝交 。绝交后 。又派一个将军去秦国接收桑榆之地 。张仪称病不出 。不见 。
楚怀王检讨自己 。张仪丞相是不是不信我?他再派一个勇士去齐国 。当面辱骂齐王 。让全天下都看到他跟齐国已经彻底闹翻 。来取信于秦国 。取信于张仪 。
齐王莫名其妙受到这么大的侮辱 。勃然大怒 。不仅跟楚国绝交 。而且马上转头 。他先去跟秦国结盟了 。
这时张仪病好了 。接见楚国的使臣 。兑现承诺 。给楚国桑榆之地六里 。之前答应的是六百里 。这时候只给六里 。楚怀王发现被骗 。恼羞成怒 。发兵攻打秦国 。但是没有齐国联盟 。他哪里打得过秦国呢?楚国大败 。就此衰落 。
其次伐兵 。其下攻城
在动刀兵里最糟糕的是攻城 。因为攻城的代价最大 。《孙子兵法》说 。攻城是万不得已之法 。因为你要准备各种攻城器械 。这得三个月时间 。挖战壕 。堆土坡 。构筑攻城阵地 。又是三个月 。久攻不下 。主将暴跳如雷 。失去理智 。哇哇叫着让士兵冲锋 。命令士兵像蚂蚁一样攀援而上 。结果被杀掉三分之一 。城还是攻不下来 。这样的战例比比皆是 。所以说 。攻城的结果是灾难性的 。攻城是下下策 。
如何理解“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含义?有哪些例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