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如何理解?


邀请创作
子曰:“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 。不可以为道 。”
翻译如下:
孔子说:“仁道不会远离人世众生 。先知先觉的人(君子、贤人、圣人)在传播、实行、弘扬仁道的过程中如果疏远众生 。这样的人是不可以传承并发展仁道的 。”
理解上述句子的难点在于句子中的“人”含义并不相同 。第二个人指“先知先觉的人” 。指君子、贤人、圣人 。而前后两个“人”指众生、百姓 。《论语·第十六章·季氏篇》中有这样的句子:
子曰:生而知之者 。上也;学而知之者 。次也;困而学之 。又其次也;困而不学 。民斯为下矣 。
“先知先觉的人”即为“生而知之者” 。
有人将原话简化成“道不远人 。远人非道” 。简则简矣 。而情味和含义大变 。
“道不远人 。远人非道”陈述的对象是“道” 。指出了道和人生社会水乳交融的亲和关系:道 。源于社会又服务社会 。指引人生 。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如何理解?】而孔子论述的重点是君子如何传道弘道 。其前提条件是尊重人 。亲近人 。如此才能引导人 。教育人 。使他们向道、明道、行道 。
原文可以想见孔子和蔼可亲的仁者形象 。改句虽富含哲理却显得冷漠生硬 。像高蹈云端的学者 。
其他观点:
这段话是孔子《中庸.第十三章》中的一段话 。
大概意思就是道并不排斥人 。如果有人实行道 。。却排斥他人 。那就不可以实行道了 。
孔子所为的道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就在生活之中 。并没有离开人们 。但是有人修道去故作高深 。使中庸之道日益远离 。那就不可以叫做中庸之道了 。
这段话用诗比喻 。就能说明问题了 。
《诗经》说\"砍削斧柄 。砍削斧柄 。斧柄的样式就在眼前 。‘’握着斧柄砍削斧柄 。斜眼一看就知道 。难道还要到远处去找?
所以 。君子为人处世 。处理事务 。方法不必到社会之外去找 。只要掌握人性 。根据人性治理人就可以了 。砍削斧柄过程中 。经常看看自己手中的斧柄 。就知道有多大的误差;治理人时 。经常以人性做反思 。有了错误改正就好了 。
孔子的中庸之道是离人不远的 。假使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远离人群 。那就不可以称之为道了 。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如何理解?

文章插图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如何理解?

文章插图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如何理解?

文章插图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如何理解?

文章插图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如何理解?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岂止“道不远人” 。道遍一切处 。又何曾远物?
人为的求道 。刻意地求取 。是得不到道的 。
道可以在不经意间显现 。
你若刻意求取 。反而把道拒之于千里之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