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丧文化”是什么?( 二 )


“丧文化”的流行表征 。充满着年轻人的自嘲与颓废 。“废柴”“loser(失败者)”“穷到吃土”“蓝瘦 。香菇”“忧伤到颓废” 。都是年轻人喜欢用来形容自己的词 。“今天一天过得不错吧?梦想是不是更远了?”“我这张脸只要遮住两个地方就完美了!一处是右半边脸 。另一处是左半边脸 。”“年轻人嘛 。现在没钱算什么 。以后没钱的日子还多着呢 。” “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 。然后就去洗洗睡了 。”……相对于一些温暖美好的心灵鸡汤 。这些犀利尖刻的搞笑段子 。倒是更容易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
对于“丧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 。河海大学公管院社会学教授张杰分析说 。近几年中国社会“狂飙突进”式飞速发展 。高房价引发了自我评价和阶层主观评价偏低 。职业竞争的激烈性和高流动性引发了生活单调和人际关系的疏离 。这些都会引发青年群体的孤独感、无力感、不确定感 。于是一个个“小写的自我”慢慢生成 。
这种“丧”之风气 。与二次元漫画、游戏、青春偶像剧一起 。接管了不少90后年轻人的娱乐方式 。“班上同学中 。学霸反而老是感叹自己看不进书 。瘦子总是说自己太胖了要减肥 。刚买了名牌包包的同学抱怨自己穷到吃土 。”南京大二学生刘宇告诉采访人员 。“可能大家都觉得这样比较酷吧 。直接炫富、晒幸福 。太土了!”
与这些为搞笑而“丧”不同 。从某种意义上讲 。“丧”还体现了部分年轻人在进入社会之后小心翼翼的摸索 。他们开始以诚实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高峰与低谷 。学着将自己的心态调试到更加合适的频道 。27岁的南京姑娘王颖从事互联网文案策划工作 。她的口头禅是:“你以为今天就很糟吗?不要着急 。因为明天会更糟 。”采访人员疑问:“这是不是太过悲观了?”她冷静地解释说 。步入工作岗位之后 。自己发现 。每个人在生活中每天都会面临各种困难 。“如果抱着过分乐观的态度 。碰到挫折时 。可能就会难以逾越 。而换一种方式 。降低了人生的期待值之后 。反而更容易从平常生活中获得满足 。”
昨天 。一篇《随手||我的小确丧》的文章正在微信朋友圈里热转 。之前 。年轻的作者“松妈”常在微信公众号里记录生活 。可是有读者反馈说 。“你的文章少了点深刻和丰满 。”这一次 。她花了一天时间 。真实记录了家里带娃时吵吵闹闹的“小确丧”:比如两个幼小的孩子折腾得灾后废墟一样的客厅;比如一扭头就从床上栽下来的娃;比如单位堆积如山的工作和二胎的经济压力……“偶尔岁月静好 。总体鸡飞狗跳”的真实描摹 。短短一个下午就吸引了一百多位网友留言 。纷纷感叹说这段日常琐碎太真实 。让人很有共鸣 。
“丧文化” 。被有些人批评是危害年轻人身心健康的精神鸦片 。“丧”到极致 。龟缩在扁平的“二次元”空间里 。只剩下原子化的自我 。对外界漠视、对人情冷漠 。落入颓废虚无的精神荒漠 。对于人生失去目标和希望 。这当然是不可取的 。对于这一类的“丧” 。我们自然要呼吁年轻人远离侵蚀 。但是 。我们也应注意到 。部分喊“丧”的年轻人 。其实依然在卖力工作、生活 。喊“丧”不过是他们负面情绪的宣泄而已 。对于这样的宣泄 。我们不妨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
越流行 。也就越有市场 。去年下半年以来 。基于“丧文化”的“丧营销”势头火热 。先是日本UCC咖啡将负能量语录印制在产品外包装上 。标榜“每天来点负能量” 。今年4月网易新闻和“饿了么”联手推出一家只营业4天的快闪店“丧茶” 。充满负能量的文案如“你的人生就是个乌龙玛奇朵”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此外还有“爱无能酒馆”、“没希望酸奶” 。“丧”正变为炙手可热的商业噱头 。
河海大学公管院社会学教授张杰更愿意从社会的时代演化中去观察“丧文化”现象 。他说 。从“丧文化”的流行中 。我们能看到年轻人慢慢愿意展现自己无力、脆弱、失败的一面 。这确实是一种进步 。说明年轻人开始慢慢摆脱了过去老一辈人“好面子”的集体心理 。内心自我的一面开始彰显 。但需要注意的是 。“对于‘丧文化’ 。我们不能停留在对生活某些负面感受过度渲染的层面 。要引导年轻人从中挖掘出个体的生命价值 。发掘出更加真实而有意义的人生 。”
【你眼中的“丧文化”是什么?】其实 。在任何时代 。我们都需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需要有朝气有理想的年轻人 。当前 。各种文化现象此起彼伏 。希望年轻人在这一波“丧文化”的热闹与调侃中 。不要“娱乐至死” 。一味沉浸在网络的吐槽、宣泄之中;更不要被蔓延的“负能量”所左右 。消解了积极上进的人生追求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 。努力奋斗 。不气馁 。不言败 。永远是最美好的人生态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