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原文及翻译 前赤壁赋原文及注解( 四 )


第5段 。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 。转悲为喜 。开怀畅饮 。“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照应开头 。极写游赏之乐 。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
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样一篇教学文章说:“所见无绝殊者 。而文境邈不可攀 。良由身闲地旷 。胸无杂物 。触处流露 。斟酌饱满 。不知其所以然而然 。岂惟他人不能模仿 。即便子瞻更为之 。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 。”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 。他只有忘怀得失 。胸襟坦荡 。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 。
(1)“情、景、理”融合 。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 。这就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 。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
本文既保留了经典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 。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 。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限制 。更多是散文的成分 。使文章兼职诗歌的深致情韵 。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 。散文的笔势笔调 。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 。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 。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 。它相对更为自由 。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 。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全是散句 。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 。以下直至篇末 。大多押韵 。但换韵较快 。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 。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 。并且极富声韵之美 。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
(3)形象优美 。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连用的六个比喻 。渲染了箫声的悲凉 。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访客的视觉和听觉 。写得具体可感 。效果极佳 。

赤壁赋原文及翻译 前赤壁赋原文及注解

文章插图
苏轼简介苏轼(1037~1101) 。字子瞻 。又字和仲 。号东坡居士 。宋代重要的文学家 。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汉族 。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嘉祐(宋仁宗年号 。1056~1063)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 。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 。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 。曾出知杭州、颖州 。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多惠政 。卒谥文忠 。学识渊博 。喜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 。为“唐宋八各位”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 。清新豪健 。善用夸张比喻 。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