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在三国时期的战略意义真有那么大吗?孙吴为何五征合肥呢?( 二 )


二、孙权为了发挥水军优势 。必须打合肥 。其实就算打下也难守
既然合肥城并不重要 。孙吴又在合肥城屡战屡败 。为什么孙吴还非打合肥不可呢?那就是因为孙吴没得选择 。为了发挥水军优势 。同时方便粮草车马运输 。孙吴只能通过水路北伐 。而可以用作北伐的三条线路中只有两条路有实际意义 。一条是走濡须水经合肥北上 。另一条是走中渎水经广陵北上 。其中走中渎水的线路不仅全线需要逆江而行 。长江出海口处复杂的水文条件更是让孙吴水师屡屡碰壁 。这样一来 。孙吴北伐实际上就只有濡须水一条路可以走 。而合肥正好扼守在濡须水的上游 。孙吴北伐 。则必走濡须水 。走濡须水 。则必攻合肥 。
但其实哪怕孙吴拿下了合肥城 。也不能怎么样 。在三国时期 。人口的重要性远高于土地 。而合肥城周边人口大部分都已经逃散到了东吴 。占领合肥不会为东吴带来任何经济上的好处 。没有了周围人口作为凭据 。哪怕孙吴占据了合肥城 。兵力、粮草也都无法从当地得到补充 。却要直接面对曹魏江淮集团的正面压力 。这种情况下 。如果屯驻重兵就需要从濡须口甚至建业千里运粮 。少量屯兵又会被曹魏轻而易举的赶下长江喂鱼 。占领这座城池又能有什么意义呢?
结束语
事实上 。这就是曹魏与东吴在三国中后期的均衡态势 。由于合肥城在地理上不利于防守 。曹魏主动让出了合肥以及周边接近150公里的地区 。而东吴迫于实力无力占据这些地方 。两国之间相隔数百里彼此相望 。互相都没有动合肥城的念头 。

合肥在三国时期的战略意义真有那么大吗?孙吴为何五征合肥呢?

文章插图
然而在第一、第二次合肥之战时 。合肥的确扮演过重要的角色 。那时候曹魏集团的江淮防线摇摇欲坠四处漏风 。捉襟见肘的兵力使得当时的曹魏只能选择单线防守 。毫无纵深 。更没有战略可言 。在那种情况下 。曹魏只能孤注一掷在第一线的合肥阻击孙权 。所幸天时站在了曹魏这一边 。两次合肥之战 。孙吴以万钧之势兵临城下 。最终却都铩羽而归 。合肥也是毫无疑问的奇迹之城 。
当然 。进攻不力的问题曹魏也有 。三次濡须之战、石亭之战中 。曹魏也都被孙吴杀的大败 。实际上在三国时期 。防守作战的优势总是远大于进攻作战 。这也是魏蜀吴三家在数十年间可以保持一种很微妙的稳定的原因 。
其他观点:
我是棠棣 。一枚历史爱好者 。欢迎大家【关注】我 。一起谈古论今 。纵论天下大势 。君子一世 。为学、交友而已!
一、合肥在历史上的地位
合肥之名出自于《水经注》的“夏水暴涨 。施合于肥” 。意思是说 。每当夏季江河暴涨时 。属于长江水系的施水(今南淝河)源头上溯 。可与属于淮河水系的淝水(今东淝河)河源相合 。合肥于秦代置县 。先后是汝阴郡、汝阴县、庐州、庐江郡、庐州府、庐州路治所所在 。旧时人们又称合肥为庐州 。
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 。为大别山地的延伸部分 。地貌呈岗冲起伏的丘陵 。西北高 。东南低 。其西有大蜀山、鸡鸣山;西南有紫逢山、大潜山等围绕 。紫逢山又名李陵山 。淝水源出于此 。中有隘口可守 。元末曾设竹林关 。大潜山的龙凤口 。是西向六安、舒城的通道 。其东有四顶山、浮槎山等组成的江淮分水岭自巢湖北岸向东北延伸 。长达110公里(今属肥东县) 。可作屏障 。其南距巢湖仅20公里 。发源于鸡鸣山的施水东流经合肥城西后 。又贯城而东出注入巢湖 。其北有淝水沟通淮河 。
古代从中原南下长江 。如走水路 。无论是由淝水、施水下巢湖 。再自巢湖经濡须水入江;还是沿滁水顺流而下 。东抵六合瓜步 。合肥都是必经之地 。如走陆路 。则可从寿县经合肥 。过岘山昭关直插长江北岸的军事要地和县 。由于其据淮南水陆要冲 。顾祖禹称之为“淮右噤喉 。江南唇齿” 。认为“自大江而北出 。得合肥则可以西问申蔡(指今豫东南唐河、汝南一带) 。北向徐寿 (指今江苏徐州和安徽寿县一带) 。而争胜于中原 。中原得合肥 。则扼江南之吭而掮其背矣 。”
三国时 。合肥属曹魏所有 。200年 。扬州刺史刘馥到合肥招募流民 。广营屯田 。高筑城垒 。备战备荒 。209年 。曹操亲率水军屯营合肥 。同时在芍陂(今寿县南)大规模屯田 。为常守合肥作物质准备 。以后孙权几次出兵合肥 。都因曹操防卫严密而失败 。
369年 。东晋桓温北伐 。从姑孰(今安徽当涂)出发 。曾率舟师屯营于此 。南北朝时 。合肥战事频繁 。其中对城池破坏最严重的一次是在506年 。当时合肥在北魏手中 。梁遣韦睿攻合肥 。堰淝水灌城 。魏筑东西二小城夹守 。韦睿破小城后 。也在淝水岸边筑城守堰 。但为魏军所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