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匣子为什么叫黑匣子 飞机的黑匣子装在哪个部位( 三 )



黑匣子为什么叫黑匣子 飞机的黑匣子装在哪个部位

文章插图
武警广西总队官兵在东航MU5735航班坠机事故现场核心区搜索黑匣子
黑匣子发展史
黑匣子的发明与飞机的出现并不同步 , 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里 , 人们对失事飞机的原因调查都无从着手 。法国工程师弗朗索瓦·于斯诺和保罗·博杜安是记录飞行数据的最早尝试者之一 。1939年 , 在法国马里尼昂飞行测试中心 , 他们展示了“type HB”飞行记录仪 。这种装置以影像记录为基础 , 飞行记录被制作成一卷长8米、宽88毫米的电影胶片 。
人类飞行史上 , 民航事故发生率远低于军用飞机 。尤其在二战期间 , 人们迫切需要找到事故发生的原因 , 因此就在军用飞机上安装了飞行记录仪 。它被正式命名为黑匣子是在1954年 , 当时飞机内所有的电子仪器都是放置在大小、形状都统一的黑色方盒里 , 而声音记录器则放在最坚固的黑色方盒中 , 可以记录航向、高度、空速、垂直过载和时间5个参数 。后来 , 航空局决定将这“黑匣子”漆成“橙红色”(或橘色) , 这样在飞机失事的时候 , 外表醒目的“黑匣子”就会比较容易被找到 。
到1965年 , 几乎全世界的每一家航空公司都改用橘色的飞行记录器 , 但“黑匣子”这个名称却一直沿用了下来 。此时飞行记录仪的工作原理是一根针在金属箔带上留下反映数据变化的曲线 。在驾驶座机舱内装设声音记录器的构想在1954年首度提出 , 美国民航局在1957年规定 , 凡是重量超过9吨以上的飞机都必须装设这些加强保护的飞行记录器 。
作为还原飞行事故最为直接的数据 , 现代意义上的黑匣子诞生于1958年 , 由墨尔本的工程师沃伦发明 。1953年至1954年间 , 发生一系列致命坠机事故 , 包括世界第一架喷气式民航班机“彗星”号坠毁 。作为一名航空燃料专家 , 供职澳大利亚航空研究实验室的沃伦参加一个调查“彗星”号坠毁的专家组 。鉴于没有目击者和幸存者 , 沃伦设想以一种可以抵御冲击的方式 , 记录机组人员对话以及其他坠毁前数据的装置 , 这将对确认事故原因甚至对将来防范事故都有很大帮助 。按照他的设想 , 这些数据保存于抗冲击和防火装置中 。他于1956年发表一篇标题为《一种帮助调查飞行器事故的装置》的文章 , 并开始制作“飞行数据记录器”的原型 。这个名为“航空研究实验室飞行记忆设备”的装置可以保存4小时语音和飞行数据 。
他的灵感来源于德国产的便携式磁带录音机 。不过沃伦在磁带机外面加装了具有抗冲击、耐火烧等能力的保护外壳 , 按照美国联邦航空局当时颁布的第一个黑匣子标准TSO-C51 , 要求黑匣子能够承受100g(重力加速度)、持续11ms的冲击 , 以及1100℃、30分钟的火烧 。但是 , 沃伦的发明当时没有引起澳大利亚乃至世界航空管理部门的兴趣 。之后 , 在1960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一架飞机坠毁后 , 调查法官强烈建议 , 所有客机都应安装飞行记录仪 。随后 , 澳大利亚成为世界首个强制安装“驾驶舱语音记录器”的国家 。
1966年黑匣子标准更新为TSO-C51a , 将抗强冲击指标提高到1000g , 并增加了抗穿透、静态挤压、耐海水浸泡、耐腐蚀液体浸泡等要求 , 这让可以记录几十个参数的第二代黑匣子真正成熟 。此后 , 国际民航组织才要求所有客机必须安装这种设备 。自那以后 , 由驾驶员失误和机械故障导致的空难逐年减少 , 但在1970到1990年代之间 , 人为破坏的空难数据开始上升 , 民航史上10大空难 , 有7次发生在这个时期 。这对黑匣子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