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完璧归赵”一词出自哪里?


成语“完璧归赵” 。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璧:指的是“和氏璧” 。

成语“完璧归赵”一词出自哪里?

文章插图
先了解一下这块值15个城池的贵重的“和氏璧”
和氏璧 。是一块璞玉 。是被一个叫卞和的人发现的 。故称为和氏璧 。
和氏 。是《韩非子.和氏》中的人物 。亦称卞和 。是春秋时楚国人 。
卞和得到一块璞玉 。把它献给了楚厉王 。
楚厉王让玉工来辨识 。玉工认为就是一块石头;楚厉王便以欺骗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
后来到楚武王继位时 。和氏又献玉 。仍以欺骗罪砍掉了他的右脚 。
待楚文王继位时 。卞和抱着璞玉 。在楚山(即荆山)下痛哭 。
“三天三夜 。泣尽而继之以血” 。
楚文王见和氏哭的如此悲伤 。便派人问他 。
卞和说:“吾非悲刖也 。悲夫宝玉而题之于石 。真事 。贞士而名之以诳 。此吾所以悲也 。”
意思是:我所悲伤的是明明是玉璧 。却被人认为是石头;明明是好意 。却被认为是欺诳 。
楚文王听了 。便派人加工了那块璞玉 。果然得到的是一块晶莹的美玉 。而且质量极高 。是稀有的珍品 。于是把它列为楚国的国宝 。称它为“卞和之璧”或“和氏璧” 。
后来 。到了战国时代 。这块和氏璧落到了赵慧文王的手里 。
成语“完璧归赵”一词出自哪里?

文章插图
“完璧归赵”成语是怎么来的呢?
赵国拥有一块“和氏”宝璧的消息 。被秦昭襄王知道了 。便写信给赵惠文王 。说愿意以15个城的国土 。来交换这块宝璧 。
当时秦国强 。赵国弱 。赵王明知秦王是想用阴谋骗取和氏璧 。但又不管拒绝 。
便和大臣们再三商议 。想不出一个妥善的办法 。
这时有一位叫蔺相如的门客 。表示愿意去办这件外交大事 。
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一个勇敢机智的人 。便同意他为使者 。派他带着宝贝到秦国去 。
蔺相如到了秦国 。把和氏璧献给了秦王 。
秦王看到宝璧 。非常高兴 。还叫大臣和后妃们一个个传递着欣赏 。满口赞好 。却绝口不提换城之事 。
蔺相如见状 。便说:“这件名闻天下的宝璧确实是好 。可惜还有一点点小毛病 。”
秦王信以为真 。便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 。叫他指出毛病在哪里 。
蔺相如接过和氏璧 。后退几步 。靠近柱子站立 。
成语“完璧归赵”一词出自哪里?

文章插图
他怒气冲天 。严厉指责秦王不讲信义 。揭露了秦王假意用15个城池来骗取宝璧的阴谋 。
秦王又羞又恼 。想叫武士来强抢宝璧 。
蔺相如早已料到这一招 。他一面威胁道:“大王若要强逼我 。我宁愿把脑袋和宝璧一同撞碎 。”一面做势向柱子撞去 。
秦王真的害怕心爱的宝璧要被撞碎 。赶紧叫人劝阻 。连声道歉 。并且答应把15个城池划给赵国 。
蔺相如说:“赵王派我把宝璧送来是很隆重的 。曾经斋戒五天 。大王也该斋戒五天 。然后举行接收典礼才是 。”
秦王无奈 。只好同意 。
【成语“完璧归赵”一词出自哪里?】蔺相如回到寓所 。立即安排随从抄小路把璧送回了赵国 。
五天后 。蔺相如去见秦王 。
秦王知道宝贝己被送走的秘密送回赵国 。非常生气 。
但他又有什么办法呢?杀死蔺相如吧 。为了没有骗得宝贝而杀赵国的使者 。这件事传出去可并不十分光彩 。
发兵进攻赵国吧 。事情闹大了 。更要被各国笑话 。
秦王便放走了蔺相如 。再也不提这事了 。
成语“完璧归赵”一词出自哪里?

文章插图
“完璧归赵”这个成语带来的启示 。
1、遇到“敌强我弱”的局面 。要冷静地分析事情发展规律 。运用相应的对策和对方斡旋 。
2、做事情既要有勇气也要有智慧 。
面对强势 。要有勇气与之抗衡 。同时做事情应当灵活 。随机应变 。用机智与强势力抗衡 。
3、抓住对手的弱点和软肋 。才能化险为夷 。
4、做事要光明正大 。不要做小人做的事 。不守信用 。
蔺相如敢以出使秦国是他的勇 。
从秦王的手中重新要回和氏璧 。是他的谋 。
蔺相如用5天戒斋的借口 。给自己赢得了“完璧归赵”的时间 。
蔺相如抓住了秦王不敢随意杀死使者的想法 。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
其他观点:
《完璧归赵》故事出自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