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千古一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唐代杜甫的《登高》 。全诗为: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
这首诗选自《杜工部集》 。是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 。杜甫在夔州时所写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 。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慷慨激越 。动人心弦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 。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 。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句意思是:落叶飘零 。无边无际 。纷纷扬扬 。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 。汹涌澎湃 。滚滚奔腾而来 。这一句为千古名句 。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 。一句仰视 。一句俯视 。有疏宕之气 。“无边” 。放大了落叶的阵势 。“萧萧下” 。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 。在写景的同时 。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传达出韶光易逝 。壮志难酬的感怆 。它的境界非常壮阔 。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 。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 。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
其他观点:
1.该句出自我国唐代杜甫的七律《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
杨伦称其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 。胡应麟《诗薮》推重其:精光万丈 。系“旷代之作” 。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
该首七言律诗由四句对联组成: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其中 。这句颔联最为著名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堪称千古一句 。
【为什么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千古一句?】2.为何称之为“千古一句”?其理由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第一 。平仄押韵 。对仗工整 。是我们学习对联韵律规则的典范 。从韵律来看 。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完全押韵;从对仗来看 。“无边”对“不尽” 。“落木”对“长江” 。“萧萧”对“滚滚” 。“下”对“来”;词性也是上下联对应 。整句对联 。华丽工整 。韵律优美 。朗朗上口 。易于记忆 。过目不忘 。第二 。意境辽阔深远 。令人遐想 。登高望远 。深秋无边无际的落叶飘零 。纷纷扬扬 。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 。汹涌澎湃 。滚滚奔腾扑面而来 。以国画泼墨般的写意手法 。形象精准描绘了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 。上句仰视 。下句俯视 。有疏宕回肠之气 。“无边” 。放大了落叶的阵势 。“萧萧下” 。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 。在写景的同时 。深沉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怀 。传达出韶光易逝 。壮志难酬的悲怆感 。其意境非常壮阔 。对人的触动不限于夕阳岁暮的感伤 。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 。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 。显示着诗句中的儒释道之“化境” 。第三 。该句蕴含自然规律和哲学思想 。旧的不去 。新的不来 。新陈代谢是自然规律 。秋天来了 。春天也不远了 。秋天的落叶代表陈腐的势力 。很快就会消失殆尽 。滚滚江流是激情澎湃的新势力 。转眼就会到来 。必将洗涮、涤荡、冲去陈腐劣迹 。
3.杜甫被称为“诗圣” 。名人的名诗 。名诗中的名句 。这一优美的诗句 。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详 。说它是“千古一句” 。是因为“后无来者” 。可以说 。至今无人可以超越 。
以上个人浅见 。不知你是否满意?
其他观点: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杜甫《登高》一诗中的名句 。首先来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
这首诗是杜甫公元767年秋在夔州时所写 。当时的诗人已经五十六岁了 。可是生活依旧极端困窘 。
那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 。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 。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 。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 。杜甫失去依靠 。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 。买舟南下 。在夔州这三年里 。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 。身体也非常不好 。
正因为诗人身世飘零 。老病孤愁的悲伤 。他才能写出仿佛共情般萧瑟的秋江景色 。
而这一句之所以如此经典 。在于诗人在写景的同时 。也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