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关中平原为何易守难攻?


中国历史上 。关中平原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地方 。自西周以来 。先后成为西周、秦、西汉、前秦、北魏、隋唐等朝代的核心所在 。尤其是汉唐两朝 。开创了空前的盛世局面 。关中平原也几乎成为同时代世界的核心所在 。

历史上,关中平原为何易守难攻?

文章插图
为何历代统治者要选择在这里定都?
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夫作事者 。必于东南 。收功实者 。常于西北 。”
关中平原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来源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如果以海平面为原点观测的话 。中国国土的地势西高东低 。从空中俯瞰 。自西向东可以如同台阶一样 。分为三级阶梯 。
历史上,关中平原为何易守难攻?

文章插图
其中 。第一级是西部的高原 。第二级是关中平原 。第三级是东部的平原地带 。
位于第二级的关中平原 。南有秦岭 。西有陇山 。北有黄土高原、东有华山崤山及晋西南山地 。加上黄河环绕其外 。被称为“被山带河 。四塞为固 。”
关中居高临下的优越地理位置被刘备的谋士娄敬比喻成打架 。“夫与人斗 。不扼其抗 。拊其背 。未能全其胜也 。”
意思就是像人打架一样 。要扼住他的喉咙 。击打他的背部 。
占据关中 。就意味着取得居高临下优势 。随时可以向东部无山河之险的第三级平原地区发起进攻 。
历史上,关中平原为何易守难攻?

文章插图
二、富饶发达的农业优势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天府之国的称号 。最初属于关中平原 。
西汉初年 。张良评价关中:
“关中 。左崤函 。右陇蜀 。沃野千里 。南有巴蜀之饶 。北有胡宛之利 。阻三面而守 。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 。河渭漕挽天下 。西给京师;诸侯有变 。顺流而下 。足以委输 。此所谓金城千里 。天府之国也 。”
先秦史籍《尚书》在评价九州土地肥沃程度时 。把关中平原所在的雍州定为上上 。居全国之冠 。
关中平原 。上亿年来的地壳剧烈运动使得陕西南部的大地逐渐升高 。形成了横亘华夏大地 。分割南北的秦岭 。
相对于秦岭的抬升 。北麓的关中地区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 。由从西北逶迤而来的渭河及支流纵横流淌 。冲积出了沃野千里的平原 。
关中平原早在西周建立之前 。就已经以肥沃著称 。如《诗经》中有诗篇赞颂周原的肥沃与富饶:“周原膴膴 。堇荼如饴” 。
根据考古和文献记载 。我国古人用作食物的农作物包括有:粟(小米)、稷(黄米)和黍(黍与稷类似 。更有黏性 。北方又称糜子) 。
还有最重要的麦子 。
历史上,关中平原为何易守难攻?

文章插图
关中平原的冬小麦秋种夏熟 。可以帮助古人度过艰难的青黄不接期 。被称为“续绝继乏” 。
此外 。小麦还可利用晚秋和早春时节生长 。不与其它粮食争夺生长期 。如果与早谷配合 。就能提高复种指数 。
秦国富国强兵的过程中 。很多人更熟知的是商鞅变法 。
却不知道 。当时的郑国渠 。作为战国时期最大的水利工程 。同样对秦国的富国强兵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
它的修建 。彻底改变了关中农业面貌:之前的关中平原有不少泽卤之地 。土质呈碱性 。不利作物生长 。全长达三百多里的郑国渠引泾河流入渭北后 。不仅解决了干旱 。还改良了平原土质 。关中平原从此成为膏腴之地 。
历史上,关中平原为何易守难攻?

文章插图
【历史上,关中平原为何易守难攻?】根据《史记》记载推算 。当时关中平原一亩地可产小麦125公斤 。可以说 。包括糇在内小麦食品的出现 。既使军粮更容易置办 。也使军粮便于携带 。
无形中 。秦军的活动半径扩大了 。秦军的作战效率提高了 。
我们可以想象 。当秦赵两国决战于长平之时 。远道而来的秦军并没有受困于粮食 。反而是赵国军队 。因为陷于断粮危机 。被迫主动出战 。最终导致全军覆没的悲惨命运 。
司马迁的评价是:“关中之地 。于天下三分之一 。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 。什居其六” 。意思就是 。关中的耕地占全国的1/3 。人口占全国的30% 。财富却占全国的60% 。
从某种意义上讲 。秦国对天下的征服 。乃是关中农耕和关中农作物创造的奇迹 。
此外 。上帝的无形之手也在悄悄地帮助汉唐时期的关中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