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王安石和司马光,为何“道相同”了却仍然“不相为谋”?


这种道是为官或为臣之道 。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革新派 。二架马车反道而驰是路线的争斗 。所以王安石和司马光道相同而不相谋 。
其他观点:
以我之见 北宋时期王安石和司马光不合 。究其原因就是政见不同 。王安石属于改革派 。司马光属于守旧派 。这种利益关系注定两人了彼此攻伐 。
王安石 公元1021年~公元1086年 。临川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 。改革家 。曾先后两次为相 。后因守旧派反对 。罢相 。守旧派上台后 。新法皆废 。忧郁而终 。

北宋时期王安石和司马光,为何“道相同”了却仍然“不相为谋”?

文章插图
王安石 公元1019年~公元1086年 。北宋政治家 。文学家守旧派人 。由于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堂十五年 。支持编纂中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
北宋时期王安石和司马光,为何“道相同”了却仍然“不相为谋”?

文章插图
1.北宋立国之初。就实行文人治国 。以文御武策略 。因而武人地位低下 。朝堂之上完全由传统士大夫做主 。随着利益冲突 。朝堂之上形成两股势力 。一是改革派 。二是守旧派 。因而两派之间有着不可调停的矛盾
2.王安石是改革派 。而司马光是守旧派 。两派政绩见不同 。因而其两人注定不和
北宋时期王安石和司马光,为何“道相同”了却仍然“不相为谋”?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导语
【北宋时期王安石和司马光,为何“道相同”了却仍然“不相为谋”?】
北宋时期王安石和司马光,为何“道相同”了却仍然“不相为谋”?

文章插图
分析
王安石之道
王安石是变法的推动者 。变法强国是王安石一生所求 。他的道就是变法
1、为了变法王安石提出“三不” 。即“天命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在这个被梁启超先生视作千古第一人的心中 。只要能富国强兵 。所有摆在他面前的阻碍都不必畏惧 。无论是祖宗之法 。还是悠悠众口 。
2、“三不”是王安石说给宋神宗的 。其目的就是增加宋神宗变法之决心 。“三不”提出之后王安石还向宋神宗递上了《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来说变法的势在必行 。并且重新给三经释义 。通过对“圣人之书”的重新解读 。让人们去接受变法 。
3、在朝堂上 。王安石与“台谏”官员达成合作关系 。凡是不支持变法的人 。都依次的成为了王安石的敌人 。打压保守派 。提拔激进派 。王安石在为变法拉起一支队伍:
翰林学士范镇三疏言青苗 。夺职致仕 。惠卿遭丧去 。安石未知所托 。得曾布 。信任之 。亚于惠卿 。
凡是攻击变法者 。王安石一律不管交情 。全部打到 。因为吕惠卿、曾布都支持变法 。所以王安石对他们信任有加 。委以重任 。
4、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做完了 。说服了君主 。制造了舆论 。打压了敌人 。提拔了亲信 。王安石开始变法了 。为了富国强兵 。王安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变国家的现状:
①富国是变法的核心:王安石变法的很多政策都是围绕着富国为核心来进行的 。不管是青苗法 。还是募役法 。众多的新法中都透着一个字“钱” 。毕竟 。宋朝从太宗时期就出现了入不敷出的现象 。如果不想办法来搞钱 。不要说富国了 。就连大臣们的高额工资恐怕也要支付不起了 。
②强兵而谋旧土:宋朝的对外作战怎么说也不光彩 。契丹占据的燕云十六州夺不下来 。西夏还经常的骚扰边境 。虽然说庆历和议后 。西夏变成了名义上的小弟 。但人家实际上根本不听宋朝的话 。还抢占了宋朝的很多领土 。再要是不强兵 。那宋朝只能继续被人蚕食 。因此 。王安石提出了保甲法、将兵法 。一系列的强兵之道 。
北宋时期王安石和司马光,为何“道相同”了却仍然“不相为谋”?

文章插图
司马光之道
面对王安石的变法 。作为昔日的好友 。他成了王安石变法路上的绊脚石 。
1、司马光并非一味的全盘否定变法 。早期的时候他也曾维护过王安石 。可就在王安石推出青苗法后 。司马光坚定的站在了王安石的对立面 。他不支持这种以商谋利的新法 。在他看来 。这种做法影响了朝廷的威严 。与商人逐利是他所不屑的 。
2、这一否定 。他就开始了全盘否定 。凡是变法的事他一概不支持 。即便是宋神宗亲自跟他商量 。希望他可以辅助王安石共同推进新法 。他都拒绝了 。
3、变法派的得势让司马光在朝堂上无立足之地 。然而 。随着宋神宗离世 。变法失去了最大的支持者 。司马光重新回到朝堂 。之后的他 。除了把新法全部推翻 。还把变法派的人都踢出朝廷 。比王安石之前做的更狠 。更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