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读10本书 。这个有点儿偏重数量了 。相比较而言 。我觉得质量更重要一些 。
当然 。也要看读书人的目的是什么 。也要看书够不够好 。毕竟值得反复阅读的书并不多 。
一、主题阅读
如果是为了获取某些方面的知识 。比如想深耕某个领域的话 。进步最快的方式是做主题阅读 。
主题阅读就是选你要研究的这个领域最好的一本书先来读 。如果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 。产生一些问题 。比如有些概念看了这本书还是不太明白 。那么可以去找其它一些相关主题的书来读 。
主题阅读 。该读哪些书呢?推荐三种途径:
一是作者其它有关这一主题的书
二是作者书中推荐的书
三是这本书最后的参考书目
这里尤其推荐找其他作者写的同一主题的书来看 。因为一个概念不同的作者阐述 。会用不同的方式 。如果作者解读的方式适合你 。你看起来就很轻松 。容易看懂 。如果方式不适合你 。读起来很拗口 。又很费解 。解不了 。有时未必是读者的问题 。也可能是作者表达方式的问题 。有一些人可能确实是某领域的专家 。专业水平很高 。但是他的表达未必很顺畅 。因为要把一个知识深入浅出的解答出来 。那是非常考验一个人的表达能力的 。
如果是为了获取某些知识 。书也不必一定要从头看到尾 。可以只去找自己需要的部分来看 。既节省时间 。又能保证一直在朝着目标努力 。
二、真的是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吗?
康熙皇帝曾经说:
朕幼年读书 。必以一百二遍为标准 。若不如此 。则恐怕对书的“义理”不能理解透彻 。
康熙 。这样读书是有它的道理的 。因为他读的都是圣贤之书 。都是治国之书 。必须读到烂熟于心 。融会贯通 。知行合一的程度 。
但咱们现在成年人读书往往是有很强的目的性的 。读的书也是以致用类居多 。大多是解决某一个很具体的问题 。而且我们也不见得有康熙皇帝那样 。大块的读书时间 。在这个什么都飞速发展的时代 。还是用我们现代人的方法 。迅速解决一个问题 。嗯 。把一本书在一个月内读10遍 。我觉得并不是一个好方法 。
读一本书你接受的只是一个作者的观点 。哪怕读的是《论语》这样的圣贤之作 。读的时候也最好配合着历代人的解说一块来读 。一个是
有助于咱们理解 。再一个 。任何事物都是有多面性的 。并非只有对错之分 。多听几家之言有助于我们客观地认识事物 。
举我个人的例子 。我有时候写书评 。把要评的书读完之后 。有时仍然会觉得很难把书中所说 。提炼成几条精髓写出来 。尤其是总结作者立意 。有的时候会很困难 。其实这个时候 。马上反复读这本书 。也不一定有很大帮助 。反而是去看看别的相关的书 。尤其是有哲思方面的 。反而会效果更好 。
有些书确实值得反复读 。但不一定非要在一个月内反复读 。所以一个月时间很短 。你个人的生活环境啊 。心理状态 。身体状态 。。通常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
而期间你又没有去读别的书 。也就没有别的思想来冲击你 。让你读很多遍这本书 。那可能最多也就是上次读没发现作者这句话写得还是押韵的 。这次发现了 。如此而已
比如像《红楼梦》 。确实值得读很多遍 。值得一辈子都反复读 。你当学生的时候读 。和你工作了以后读 。以及你结婚有了孩子以后读 。感受都会不一样 。因为你的身份不一样了 。心境不一样了 。思想也完全不一样了 。
对于这些经典 。我个人的建议是 。隔一段时间再重新读一遍 。或者说你的身份、思想发生了变化之后再去重新读 。方能读出新意来 。
总结一下 。如果为了深耕某个领域 。那就去做主题阅读 。可以快速大量生产阅读;如果是因为喜欢某一本书 。那就把它带在身边 。情绪到了就可以去读一读 。渴望它了就去读一读 。就不要追求数量了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书还是要靠阅读 。就别听了 。
每天最少看半个小时 。不难 。难的是坚持 。如果坚持下来了 。那就不难了 。
循序渐进 。开始一个月可能读不了十本 。后面可能不止十本 。得看什么书 。怎么读 。
建议先看自己感兴趣的 。可以很容易培养阅读的习惯 。
推荐阅读
- 王菲与她的两任老公谁感情最深?
- 纳兰性德的第一任妻子是谁?
- 那些几万、十几万、几十万、上百万粉丝的大V,是怎么做到的?
- 陆游的第一任妻子是谁?才女唐琬的生平是怎样的?
- 社群经济最好的变现方式是什么行业?什么产品?
- 拆书稿投稿平台有那些?
- 特朗普的三任妻子都是谁,她们是干什么的?
- 闫学晶往事掀开,与前夫离婚引争议,潘长江为何拼尽一切力捧她?
- 问下大家是怎么带孩子的同时还能兼具挣钱呢,好无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