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蛰存《唐诗百话》认为李白《登金陵凤皇台》思想内容、章法、句法,都胜过崔颢的《黄鹤楼》,大家如何看待?( 四 )


笔者认为 。区分诗歌感情力度的标准不在于缘何而愁 。或愁生何时 。而主要在于作品中反映的情绪是否具有某种深刻性和普遍性 。正是在这一点上 。崔诗显出了它的优势 。对于家乡的思念 。对故乡的向往 。是人类的一种最质朴最自然的情感 。也许崔颢自己也没有意识到 。他登高一唱 。却引发了千百年来普遍郁积在人们心中的乡关之思 。触摸到了人类的这个极为敏感的情意结 。并且 。这种情感又是在晴川草树、他乡日暮的具体环境中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的 。因而更能引起千百万人的共鸣 。而前四句鹤去楼空、仙界难求的感叹 。更成为一种很好的铺垫 。使得崔颢的哀愁不再仅仅局限于乡愁 。而是衬托出人类面对茫茫宇宙人生 。不知身居何处的无归属感 。
“歌德说:‘精美绝伦同时又通俗易懂是最为稀少的 。’崔颢的《黄鹤楼》便是既‘精美绝伦’又‘通俗易诵’的唐诗经典之一 。”(陈文忠《从“影响的焦虑”到“批评的焦虑”——<黄鹤楼><凤凰台>接受史比较研究》)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云:“(崔诗)意得象先, 神行语外 。纵笔写去, 遂擅千古之奇 。”崔颢的这首《黄鹤楼》 。的确是读之让人共情 。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
说到这里 。相比大家对这两首诗孰优孰劣的问题都有个大致的看法了 。崔颢的《黄鹤楼》珠玉在前 。已成绝响 。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也依旧能在致敬之时做到自出机杼 。已经是不易 。因此这两首诗可以称得上是不相上下 。皆是佳作 。若非要分个你我优劣 。那就是:从格局上看 。李白胜;从意境上看 。崔颢胜 。但总体上 。只能说各有千秋 。《黄鹤楼》古朴醇厚胜于《凤凰台》 。而论起严谨精巧 。却又不如《凤凰台》 。而《凤凰台》在情怀和心胸上更阔大 。但论起朗朗上口 。亦不如《黄鹤楼》 。

施蛰存《唐诗百话》认为李白《登金陵凤皇台》思想内容、章法、句法,都胜过崔颢的《黄鹤楼》,大家如何看待?

文章插图
参考文献:1.施蛰存 。黄鹤楼与凤皇台;
2.黄意明,崔颢《黄鹤楼》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二诗比较
其他观点:
李诗的背景故事描述更为凝练 。展开的联想更为丰富 。
具体阐述如下:
先把两首诗完整的贴出来 。
依照登场的时间顺序 。首先是崔颢先生的《黄鹤楼》 。全诗如下: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
接着 。是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
两首诗的最开始 。都是讲述了传说 。也都使用了反复出现的词语 。
相比之下写故事 。讲场景 。崔颢用了四句 。占用了半首诗的空间 。而李白只用了两句 。
反复出现的词语 。崔颢将“黄鹤”分布在三句中 。而李白将“凤凰”压缩在了两句 。最后一处 。仅仅用一个“凤”字来代替 。两个“凤凰”更是直接出现在一个小分句中 。相对于崔颢 。开篇的语句 。李白更为大胆 。
当然 。这不排除崔颢第一个“吃了螃蟹” 。李白站在了崔颢的基础上 。有着更高的发挥空间 。
但无论如何 。开篇的上口 。李白的凤凰台 。已经高于崔颢的黄鹤楼 。
当然 。如果仅仅是开篇词语节奏 。我们也可以说 。李白的凤凰台更为激进 。而崔颢的黄鹤楼节奏更为从容 。
那么 。接下来 。就是“剩余空间”的填充的功夫了 。
李白的故事场景 。仅仅使用了两句 。那么 。作为一首七言律诗 。李白需要完成后面六句的填写 。同时。有了前面两句相比较崔颢黄鹤楼词语更为凝练 。节奏更为明快的描述 。后面的填充力度的难度 。也就更高 。否则 。诗文很容易狗尾续貂 。
在崔颢的《黄鹤楼》中 。描述了故事与场景之后 。崔颢描写了辽阔的环境景色 。其中的“历历”与“萋萋”的叠字 。和之前的反复出现的“黄鹤”同样具有一种叠音节奏美 。
而李白在重复使用了“凤凰”之后 。这种重复使用的手法 。就不再继续使用了 。李白的诗文的词语 。因此更为跳脱 。
同样 。李白也进行了周边景色的描述 。
但毕竟 。对故事场景的描述 。李白仅仅使用了两句 。中间 。李白加入了历史的联想 。“吴宫花草”和“晋代衣冠”的荒废 。直接给人们带来了历史更迭 。时代兴衰的慨叹 。这是崔颢的《黄鹤楼》所并不具备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