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陷入文字海洋,苛求每个汉字的意思,说文解字苦读大半,如何摆脱?


研究文字是专业人士的事 。普通人只需搞懂常用字就行 。生僻字就算你现在搞懂 。不常用的话 。也会遗忘 。
其他观点:
不少朋友说得对 。这的确是个非常艰巨的工程 。恐怕非一人一生所能完成 。也恐怕是难以摆脱的 。
不过 。在“苛求每个汉字的意思”工作之前 。这里有几个问题首先搞清楚 。之后再根据您的个人条件选择一个方向 。恐怕才是上策 。
一、汉字的数量是啥情况 。这个问题我回答过几次 。可以搜一搜 。目前统计最完整的字典 。是台湾教育部门编纂的《异体字字典》 。据称收录超过10万个字 。但是其中大部分是异体字 。归并建立字际关系之后 。大约为2.2万个字头(据《汉语大词典》字头数) 。当然《辞源》全书收单字12890个 。更少一些 。至于《说文解字》 。全书收录9353个字头 。但有一部分后来不用 。所以并不见于上面这两部书 。
二、何谓“汉字的意思” 。对于上面大部分字 。都可以探讨本义、引申义、转义和假借义 。本义 。指一个汉字由最初书写的字形上所反映出来的意义;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推演、发展出来的意义 。如‘标’本义是树木的末端 。引申为‘表面的’、‘非根本的’ 。如‘治标’ 。当然 。转义包括引申义和比喻义两类;假借义 。则是借用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文字而表示的意义 。叫假借义 。如\"而\"原意为胡须 。借用为连词义 。\"来\"原意为小麦 。借用为来去的\"来\"的意义 。
所以 。仅仅读《说文解字》肯定是不够的 。
首先 。《说文》只是东汉以前的训诂集成 。无法反映之后汉字的意义发展;其次 。《说文》的作者许慎接触到的不少材料 。是有问题的 。导致他解释出现偏差 。好在后来出土材料出现 。有的学者已经纠正了一些了 。比如季旭昇的《说文新证》 。

最近陷入文字海洋,苛求每个汉字的意思,说文解字苦读大半,如何摆脱?

文章插图
因此 。如此鸿鹄之志 。不妨化解为几个步骤 。比如先立个小目标 。把《王力古汉语字典》读一遍 。对汉字字义的发展有个框架印象 。当然 。也可以先结合《说文新证》和“说文四大家”来了解东汉以前的字义情况 。
其他观点:
周围很多书法家朋友都有买《说文解字》 。但没看到一人能读下去的 。能读过三天的 。都算是有毅力的了
最近陷入文字海洋,苛求每个汉字的意思,说文解字苦读大半,如何摆脱?

文章插图
题主能把《说文解字》读到大半 。如果只是汉字爱好者 。也是让人佩服 。
最近陷入文字海洋,苛求每个汉字的意思,说文解字苦读大半,如何摆脱?

文章插图
许慎《说文解字》非常的伟大 。能完整的编成字典 。是非常的不易 。
许慎的《说文》将文字作了归类 。并有了偏旁部首 。这是《说文》对后人学习与研究汉字的最大好处 。
仓颉作不黄帝的记事官-文字收集整理成最早的字典 。许慎《说文解字》-完整字典 。偏旁部首 。从许慎《说文解字》开始 。到《康熙字典》是收录最全的字典 。
当然 。许慎《说文解字》也有历史局限性 。但不否定其伟大 。所在历史年代 。史料 。出土文物 。独体“文”的自然特性定性方向性有问题 。直接导致由其生成的合体“字”解释不通 。当其解释不通 。笼统“形声” 。后人造成误导 。这就是许慎《说文解字》最大的局限 。给以后两千多年来的部分文字研究带来方向性的误导 。
现在研究文字研究主要分为两派 。
1、学院派 。文字学者 。特别是学院训诂学派 。非常固执的完全按《说文解字》 。一点都不能质疑 。
2、民间文字学者 。则以全盘推翻《说文》为荣 。其实这两种都走了极端 。均不可取 。
许慎的《说文》将文字作了归类 。并有了偏旁部首 。这是《说文》对后人学习与研究汉字的最大好处 。这个好处对于后来人的文字研究同时也形成了最大局限与弊端 。好比是“盲人摸象” 。一巴掌摸下去只有巴掌大 。巴掌外看不见 。偏旁 。归类 。限制后来人的思维想象空间 。
常常有人拿甲骨文来否定《说文》 。好象许慎没见过甲骨文 。就否定《说文》 。其实是非常可笑的想法 。不懂《说文》的人 。去研究了甲骨文 。可能是天书的天书 。没《说文》这部翻译器 。现代中国人可能根据无法读懂自己秦汉之前的经典 。
文字的产生与发展 。是一步步从具像到抽象的过程 。
文字的产生 。源于自然 。源于劳动实践 。把自然具像抽象出来发明了文字 。象甲骨文、金文大篆、到小篆都具有与造字时的生活、自然图像相关 。从篆到隶 。也是一个漫长的隶变过程(从篆隶到完全的隶) 。也是文字从圆到方的过程 。篆之前的文字 。更偏向图画 。因而更接近文字产生时的原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