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大数据杀熟让人很气愤 。但现实是残酷的 。这种现象会长期存在 。并且会更隐蔽性 。但本人最后会给出一个目前认为完美的根本性解决方案 。
虽说被网友曝光的企业会暂时性暴露在大家的视线下 。大家各种口诛笔伐 。但网络舆论会慢慢消退的 。网友过段时间就该干啥干啥去了 。一般都这样 。。
还有 。这种曝光行为 。还有个不好的作用 。加快这类企业的杀熟手法、方案的改进 。促进其算法的升级 。未来很可能更隐蔽 。
另外大数据杀熟 。不仅仅体现在同款服务的价格差异这么简单 。如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Facebook(脸书)信息泄露事件 。其可以利用你的个人信息矩阵 。通过特定的匹配信息 。影响你的思维判断 。从而让你在选举的时候投他们想投的竞选者 。同理 。不用这么高深 。完全可以按照您的行为给你一个专属套餐 。即把你骗上船 。还没有可比性 。这个可比影响选举轻松多了 。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货比三家 。我们普通网友能做的就是尽量防止不必要的信息外泄 。而政府方面要尽快立法 。大企业兜售你的信息给第三方公司 。这种行为太普遍了 。现阶段只有国家干预才能得到快速的缓解 。
但要想根本性解决这个问题 。目前是有解决方案的:基于区块链的个人IP矩阵 。你自己是你信息的绝对控制着 。如 。你想紧授权你的位置信息给滴滴 。而滴滴通过接入端口 。就只知道五道口地铁A口有人要打车 。要去清华大学 。可以让司机接单 。至于你是谁 。昨天这个路线打车的是不是同一个人 。滴滴一概不知 。这就完美解决了这种大数据杀生的问题 。
虽然区块链很火 。但要想实现上面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为一个全民的基于区块链的IP信息矩阵 。需要政府的支持 。需要企业的资助 。也需要各种组织的创新和协调 。说不定你我就是这体系的贡献者 。加油吧 。骚年 。
其他观点:
一、事件回顾:
廖先生经常网购一家特定酒店的客房 。客房价格常年维持在380到400元之间 。偶然一次 。廖先生从酒店前台的口中得知 。淡季时 。价格也会有所下调 。一般在300元左右 。廖先生有些疑惑 。因为他从来没有在网站上看到如此低的客房价格 。随即 。廖先生用朋友的账号登陆了这家网站 。同一时间、房型 。房价赫然显示300元 。而当廖先生再次换回自己的账号登陆 。房价则又变成了先前的380元 。后来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被爆出杀熟的不争事实 。
文章插图
二、概念: 大数据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捷径 。而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以获得更高的准确性、可实用性 。大数据的5个特点:大量、高速、多样、低价值密度、真实性 。大数据杀熟策略 。简而概之一句话 。因为懂你 。所以坑你 。不一样的你 。下不一样的套 。
文章插图
三、本质:
杀熟的本质就是 。商家在摸清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后 。掌握了消费者愿意承受的价格 。这个其实是很正常的销售思维 。并没有如何得十恶不赦 。无非是把线下的“砍价”搬到了线上 。
文章插图
四、对策:
针对大数据的特点和杀熟的本质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杀:
1.个人层面:
1)可以照办线下的方法 。所谓货比三家 。网上同样类别的公司有好多家 。可以同时查询同一、类似产品的价格 。
2)可以使用多个帐号 。自己可以申请几个帐号 。或者使用家人的帐号 。
2.国家层面: 尽快出台一些法律针对一些“数据王国”滥用数据权力同一时刻对同一产品的差别定价 。尤其是将消费者蒙在鼓里随意加价的情形 。损害了消费者权益 。已经构成违背消费者知情权的价格欺诈 。不为价格法所允许 。
最后告诫这些商家 。不要继续侵犯消费者 。不然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其他观点:
诚邀 。大数据杀熟 。是一种商业短视 。更是一种搬起石头砸自己作法;是会把自己逼入死胡同的作法 。
文章插图
观点之一:天做孽犹可恕 。自做孽不可活 。
其实做生意讲求的是长久 。是细水长流 。而不是一锤子买卖 。做生意要做的长久 。要做成百年老店 。就必须有回头客 。就必须有老客户 。有了老客户做支撑 。生意才会逐步的兴隆 。公司才会不断的发展壮大 。如果欺骗老客户 。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就是自己给自己挖坑 。慢慢的把自己活埋 。现实生活中就是有人耍小聪明 。耍小心机 。生意才越来越难做 。
推荐阅读
- 请问止咳的白萝卜水怎么熬
- 三少爷的剑电影讲的什么?
- 活螃蟹怎么蒸
- 复旦大学孙金云教授近期的打车实地考察实验你怎么看?大数据杀熟是不是会成为趋势?
- 如何评价《掌中之物》小说中的陈禾果?
- 活螃蟹怎么清洗
- 滴滴大数据到底有没有杀熟?
- 活螃蟹可以冷冻吗
- 针对大数据“杀熟”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