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认识偏差导致“代沟”( 二 )


一个人一旦有了“我们感”这种对于“代”的归属感,随之而来的往往还会形成一种自己是我们群体(内群体)的典型性代表的效应 。简单说,就是认为自己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代表 。
对他(她)而言,上一代人看起来差不太多,都是那样刻板、老旧、固执和不开化;下一代人看起来也都差不多,都是那样缺乏责任感和上进心,办事毛躁,追赶时髦;中年一代看起来更是差不多,被上一代人看成是能力不够,被下一代人看成是想不开 。
代际的归属就会形成一种社会类别化后的代际对峙 。时间带给我们的连续在这里就出现了断裂 。人们忘记我们来自上一代,享受了上一代积累的一切;忘记我们影响着下一代,是我们塑造教育了后代,并将把一切传给他们 。在社会类别之后,我们得到了归属感和自尊,却也让我们变成一个给上一代和下一代贴标签,把行为差异和观念差异归因于年龄和时代,并形成代际刻板印象的人 。这样懒惰地理解和认识他人,心理学家把我们称为“认知的吝啬鬼” 。
人们个体之间的差异要大于代际差异,沟通会让代际之间断裂的心理联系接续起来
社会变迁的快速,使社会的传承出现了心理上的断裂 。分处在代沟两侧的人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等等都出现了变化 。社会类别化又带来一些形成对峙的心理效应,这就增加了形成偏见和歧视的可能性 。
代沟两侧的人轻则互不理解,重则抱有敌意 。然而,如果我们真实地接触自己这一代人、上一代人以及下一代人,我们的感受自然会从类别化的心理效应中走出:将一位老人或一位少年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来看,或者将自己所在的一代人分成不同的小类别来看,就会发现人类的差异如此巨大,每一代人里面都有思想僵化的人,都有思想开放的人,都有缺乏责任感的人,都有承担社会重任的人 。也就是说,人际差异大于代际差异 。或者,当我们超越几十年的时间段,以一种更长远的眼光来看,代际的差异就变得小小不言了 。
因此,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减少代际偏见的接触理论,认为接触与沟通可以让人们通过新的类别化过程,或去类别化过程中解构原有类别意识,跨越代沟,填平代沟 。因为,代沟并不是一种物理存在,而是一种心理存在,接触,可以让代与代之间曾经断裂的心理联系接续起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