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认识偏差导致“代沟”

“周末,读大学的gg(哥哥)回来,给我带了很多好东西,都系‘偶’(我)非常‘稀饭’(喜欢)的 。就‘酱紫’(这样子) 。”
这段咋一看不知所云的文字,出自天津某中学生的作文 。面对其熟练使用的网络语言,很多老师慨叹:学生写作文都要看不懂了,这代沟真是越拉越大 。
代沟,顾名思义,就是血脉相连的代际之间横亘着巨大的差距 。可到了新世纪,代沟不仅存在于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而且在年龄相隔10年、8年的人们之间,甚至在大学的高年级与低年级之间,都会有令人惊叹的明显差异 。
人们常常说,代沟是时间的痕迹,是变革的脚步 。如此看来,出现代沟是自然的,没有代沟反倒是不自然的 。变化本身并没有超出人们的想象,所以,代沟现象也容易被人理解 。
也许我们习惯于用社会价值观、生活方式的变化会引起代际差异来解释代沟的存在,但是当我们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观察代沟,我们会发现代沟并不是不可跨越的鸿沟 。
人们选择信息角度的不同,决定了有人着眼于变化和差异,有人着眼于不变和相似 。
吃的、穿的、唱的、玩的、干的、喜欢的、厌恶的、向往的、回避的……统统都不一样了,这就是代沟吗?这还不是 。还要看你对这些“不一样”是如何知觉的 。换言之,人们不能接受上代或下代与自己这一代人的差异,往往与知觉的选择性有关 。
知觉的选择性是人们在感受和认识事物的时候,选择哪些信息进行头脑中的加工 。
世界上的信息多种多样,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会选择不同的信息作为印象形成、判断和推理的资源 。就像乐观主义者往往看到的是瓶子里还有半瓶水,而悲观主义者往往看到的是瓶子少了半瓶水一样,有人更着眼于那些变化或差异,有人则更着眼于变化中的不变和相似 。
例如,青少年喜爱的歌曲,上了年纪的人不爱听,也不会唱 。歌曲是变了,从内容到音调节拍都变了 。然而,无论哪一代,都曾经那样热衷于自己同辈人共同喜爱的歌曲(或戏曲) 。那些反映时代生活的,在同辈人中间熟悉的、形成共鸣的歌曲,成为时代的记忆和自己的生命轨迹,这一点,老中青没有什么不同 。再比如,时装流行年年不同,裤腿从窄变到宽,从宽变到窄;衣摆从松变到紧,从紧变到松;鞋跟从低变到高,从高变到低;衣饰从繁变到简,从简变到繁……
【心理认识偏差导致“代沟”】无论哪个年代,都有那个时代的时尚或时髦,都有人引领潮流,都有人担心自己与众不同,担心自己落伍 。追赶时代潮流的人,并非特立独行者,恰恰是他赶他那一代人的时髦,如同你赶你这一代人的时髦 。
选择看到变化的,会强烈地感到时代不同了;选择看到不变的,不会以年龄或时代来划分类别,他们更容易与不同年龄的人成为“忘年交” 。
我们把行为和观念差异归因于年龄和时代,形成代际刻板印象,懒惰地理解认识他人
代沟的出现,还与社会类别化后相应形成的心理效应有关 。当老李的太太生下小李,老李和太太于是就有了“天下父母心” 。当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城市青年走在一起,很容易共享作为独生子女的人生体验,外人看他们像小皇帝,他们看自己像小奴隶 。祖父年轻时常去邮局寄信,父亲更愿意打电话,儿子现在离不开手机 。
这些代际身份、人生经历都会自然而然让人们认为自己这一代是一个类别,上一代或下一代是另外的类别,用“我们”指称自己一代,用“他们”指称上一代或下一代 。用社会心理学的术语说,就是类别特征激活了类别意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