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且听风吟村上春树且听风吟语言特色( 三 )


似乎所有的人际交往都需要一个安全距离 。
这个距离是保护,更是隔阂,让心难以相交 。
还有一点
在这本书里,很多地方的交流都是很别扭的,是达不到目的交流,甚至越是交流误解就越深 。
有时候的确如此,说的多了反而不如不说,不如少说 。
可它想要表达的又不是不要交流,是想要一种更高等级的交流——用心 。
它必须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这种交流才是最有成效的沟通方式 。
有人说《且听风吟》树立了村上式的写作风格,是不同于以往所有日本作家的风格,更偏向于西方 。
因此给的评价非常高 。
可我有点不一样的看法 。
我细细的读了几遍(全书不过七万字),并没有读其他村上的书那样越读越爱,甚至最后那一遍有种读不下去的感觉 。
【村上春树且听风吟村上春树且听风吟语言特色】有些我感觉有不太成熟的地方,还有多出来的语句,比如撞车之后本来已经全部交代清楚,这一段已经很完整了 。最后却又莫名其妙的多了一句:“然而当务之急是:将公园维修费分3年连本带利交 到市政府去 。”
我觉得这句多余了,没有必要有 。多了这一句就减少了之前塑造的洒脱和对什么都不在乎不放在心上的人物形象 。整本书的语言都是很简洁的,能用三个字表达的绝不用四个 。
《且听风吟》的风格和王朔的小说很相似,尤其像《一半是海水一般是火焰》的前半部分,都带着颓废、空虚甚至是玩世不恭加自以为是的冷幽默 。
我觉得这种风格王朔比村上春树更适合,更能把握 。
王朔写这本书的时候差不多也是二十多岁 。
最后我还想说《且听风吟》这个名字我非常喜欢,很有诗意,听着非常舒服 。
可细细品味又觉得不好 。故事的结尾是二十九岁的“我”和妻子漫步海边,看看电影喂喂鸽子,那样平淡如水的活着 。“我”又回忆起那个女孩,她早已失去了踪迹,只剩下那张《加利福尼亚的女孩》唱片还不时的拿出来听一下……
结尾带给我的感受是回忆风,听着风声带回那些值得留恋的片段和那些女孩!这样的感觉应该是甜美略带惆怅的情绪,是一种不愿意让它们消逝的情绪 。
不应该是一切都看透的那种“让往事随风”的道家觉悟 。“且听风吟”似乎更像是在说:“过去就让它消散在风里,不如听风吟唱!”
这是两种不一样的心境,我个人认为如果把“且”字去掉是最好的——听风吟!
听它带来过往的时光,去回忆,去细细感受 。
不是把它们彻底的看开,变成无欲无求一切向后看的感觉,这样就没意思了 。
当然这是翻译的锅,不是村上春树的本意 。
《且听风吟》让很多人知道了村上春树的名字,但这本书距离后来的《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还有很远的距离,在我看来它是被过份高估了 。
说明一下,我是没资格评论村上春树的作品的 。只是分享观点,毕竟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再次请大家原谅我的浅薄见识和妄言 。我也是村上春树的粉丝,并且是铁粉 。
明天说一本在村上春树所有的作品里相对比较冷的书《天黑以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