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的前两句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前两句境界阔大 。感情悲壮 。含蕴丰富 。诗人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是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 。主要目前为了写人 。衬托出将士们无比坚定的战斗精神和爱国情怀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共有七首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这首 。战争的艰苦生动刻画的同时 。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 。
从军行·其四
【《从军行》的前两句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
黄沙北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
前两句提到多个包含地域信息的名词 。青海、雪山所代表的意向是敌人 。玉关所代表的意向是家园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 。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 。这里穿插一点历史和地理方面的信息以方便我们能更好的理解「唐代西、北方的强敌 。一是吐蕃 。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 。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 。主要是防御吐蕃 。守护河西走廊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 。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 。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 。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诗人在特殊环境里容易有创作灵感 。身处戍边时间之漫长 。战事之频繁 。战斗之艰苦 。敌军之强悍 。边地之荒凉的紧张情绪里我们却只感受得到他的豪情万丈 。不得不夸赞大唐给时人带来的自信 。
这两句诗寥寥数十字带给我们的画面感是如此的强烈 。如今我们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整个社会的文学创作却异常薄弱 。比起用文字来记录人们更愿意用图片语音视频来记录胜景 。诗歌已不在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一部手机可以联系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不禁为古典诗歌的未来捏一把汗 。物质生活如此的繁荣 。去到世界各地旅游也已不再是难事 。需要精神上的追求越来越少 。谁来继承衣钵是破在眉睫的事情 。古典诗词在时代洪流中显得是如此的羸弱 。

《从军行》的前两句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文章插图
《从军行》的前两句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文章插图
《从军行》的前两句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王昌龄: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
撩乱边愁弹不尽 。高高秋月下长城 。
好美的诗句!前两句道出了戍士在艰苦环境中那种积极向上 。不断创新自娱 。排遣对故乡深深的挚爱 。
其他观点: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共有七首 。我最喜欢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
这首诗避开对战争的正面铺叙 。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 。去让人想像战争的场面 。乃匠心独运 。
第一句“大漠风尘日色昏”指当地的气候狂风飞沙 。遮天蔽日 。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 。它作为一种背景的出现 。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 。暗示的作用 。在这种情势下 。第二句“红旗半卷出辕门” 。唐军不是采取辕门紧闭 。被动防守 。而是主动出征 。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 。加快行军速度 。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 。
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 。好像不是大自然在发威 。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 。如一柄利剑 。直指敌营 。这就扣紧读者心弦 。让人感到一场恶战迫在眉睫 。
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 。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 。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 。读者悬想是紧跟刚才那支军队展开的 。就在中途捷报传来 。前锋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 。生擒敌首 。情节发展快且出人意料 。但却完全合乎情理 。因为前两句所写大军出征时的迅猛凌厉 。已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 。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胜利并非偶然 。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 。胜劵在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