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茨威格简价,斯蒂芬茨威格《从罗丹中得到的启示》( 四 )


茨威格笔下的“情欲”,不仅是小说中的成年人不可摆脱的生活的一部分,也是老年人从青春时代遗留下来的心灵和肉体的回响 。在他的第三本小说集《情感的迷惘》中,便充斥着老人们在情欲的驱逼下产生的心灵的震颤和意识的流动 。拿同名短篇小说来看,老教授凯勒与他的女学生阿娜为了掩盖谣言而结合,却又在学术研究中与学生罗郎产生了师生情谊外的感情 。在这故事里,“情欲”因身份和年龄的原因,显得更加羞赧、不可告人,但它确实是真切地存在着的 。茨威格带着关怀去写的关于老年人的这些故事,在为他们揭去暮年的遮羞布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扩大自己的“情欲”主题及其内容 。
一个战争中的世界主义者的自白
茨威格曾自称是一个世界主义者,用了半个世纪来让自己的心作为一颗“世界公民”的心而跳动 。在战争来临前的维也纳及其他欧洲城市,茨威格感受到了知识、艺术及人道主义思想的伟大,并从中不断汲取资阳自身心灵的养料 。在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中,他把一战前的自己长大成人的那个时代称为“太平的黄金时代” 。“在我们那个几乎有一千年历史的奥地利君主国,好像一切都会地久天长地持续下去……一切都有规范、标准和分寸 。”不幸的是,一战把这些美好的现实打破了,也把茨威格从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中摇醒 。他开始不得不面对战争的残酷,以及对自己精神和信念的打击 。

斯蒂芬茨威格简价,斯蒂芬茨威格《从罗丹中得到的启示》

文章插图
在茨威格看来,广大群众在享受了几乎半个世纪的和平之后,已经对战争感到陌生,甚至是一无所知了 。同时,因为距离战场遥远,普通民众甚至对战争产生一种误解,认为它是带有浪漫色彩的英雄活动——“一次浪漫色彩的短途旅行,一场热烈的、豪迈的冒险” 。茨威格从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过分狂热的爱过主义中抽离出来,明白到战争并非教科书和美术馆中的那般单一,而是到处充满着血流成河与不可弥补的伤痛 。他也做不到“一夜之间憎恨另一个世界”,因为在他眼里,那个世界(即其他战时国)“就像自己的世界一样” 。在种种逼仄之下,茨威格那作为“世界公民”的心“觉醒”了,正如他在回忆录中所说:“在我的内心,从战争的最初以刹那起,就已肯定要当一个世界公民 。”
战争给茨威格的精神冲击,还有人类身上那被佛洛依德称为“对文化的厌恶”的邪恶念想 。这是人身上暗藏的无意识的原始愿望和本能,它让受其驱使的人冲破这个有法律,有条文的正常世界,进而放纵最古老的嗜血本能 。这让茨威格感到惊慌,并将这种状况带来的感受嫁接到作品中 。同时,这也让他呼吁世界人民联合起来对抗苦难,用一个世界主义者的身份发声 。
到了二战,茨威格及全世界的人民的处境更为不妙 。如果说一战时,茨威格还有捍卫自己内心的坚定,那二战则是彻底将这位世界主义者的精神家园摧毁败尽 。一开始,他还认为希特勒一人几乎不可能将人们在三四十年中培养起来的对世界的信念彻底粉碎——他依然相信“德国良知、欧洲良知、世界良知的存在”,并坚持认为野蛮是有限度的,必将在人性面前毁灭 。但是,在见证了人们随着希特勒上台而集体变得盲目和麻木的多数人那丑恶的面目,以及作品在德国被禁,奥地利沦陷时,他惊觉自己已经失去太多,并且还不能预测还将失去多少 。他开始了漫长的流亡 。
在巴西寻得未来的希望后离去
在失去祖国后,茨威格拿着无国籍的“白卡”,先后到过英国、阿根廷等国家 。但如同他之前感受到的那般,他仍然觉得欧洲正在“死亡”,连同他引以为豪的欧洲文明一同走向幻灭 。最后,他的脚步落在了巴西,这个让他重燃对人类文明希望的“未来之国” 。

推荐阅读